2018-12-10
老师上课的时候多次提到,“差异就是信息”这句话。我一直没有搞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上课的时候也问过几次,但是还是没有清楚这句话到底是在说什么,也只能是将疑惑搁置起来,留待以后慢慢处理,心里想着,说不定啥时候就顿悟了呢,不是说,当下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留给时间解决吗。
昨天在聚餐的时候老师又多次提到这句话。薛同学跟我的困惑一样,就是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是咨询师跟来访者之间的观点的差异?还是来访者话里的差异?还是什么其它我们没有领会到的差异?
今天看到群里又在讨论这句话。
先是老师发了一张图片,贝特森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差异性和时间性)。接着薛同学被老师命令对着这段话磕头碰脑59次,不知道老师的59次是怎么来的,不过我倒真的同意薛同学的观点:这段话还不如老师的“差异就是信息”来的简单呢。
随后,孙同学从计算机的专业角度解读了差异就是信息:“差异才是信息”这个理念在算法研究里体现得很多。计算机编程里为了缩小程序体积,提高运行效率,减少bug等原因通常都会尽量减少语句的数量。所以大量重复的计算都不会被重复编写,而是直接调用。只有差异的部分会单独编写。这样体现在纸面上的语句几乎都是记录差异的。直观地说明差异就是信息。
读了孙同学的这段话,使我对“差异就是信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有了新的认识,也就是说,差异就是计算机编程所要的东西,差异最珍贵。
老师在群里发的那段话虽然难懂,但是最后提到的叙事疗法却提醒了我。
我以前听过李明老师的叙事疗法课程,粗粗地读过有关的两本书,也曾经有一个小组想一起练习,但是因为我那时根本没有任何咨询经验(现在有一次了呵呵),所以似懂非懂的没有坚持去参加练习。
但是老师的这段话提到叙事疗法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叙事疗法的第二个操作步骤就是“改写”,“改写”步骤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例外。哎呀,“例外”不就是“差异”吗?同义词啊!我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太差了。纠结了这么久,好像终于有点明白,老师说的这个“差异”到底是咋回事儿了。
比如说,李明老师的《叙事心理治疗》第79页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还是不想去上学。”父亲的声音焦灼而无力,神情中透着绝望。“情况和前几个月差不多。我们真的非常着急,再这样下去孩子就完了。”
治疗师问:“他几个月一步都不出家门吗?”
母亲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不是的,他前天就去看望了他的表弟。”
这就是差异,这就是信息。说明这个孩子有积极正向阳光的地方,这应该是治疗师继续做工作的地方。
我又假设了一个场景。有一个求助者,女性,她一直认为自己很胆小,不能一个人出远门,很想自己能够像别人一样去旅游,但是她不敢,除非跟老公一起去。一个人去外地参加培训什么的,她也不敢。在咨询中,她聊起了她初中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她觉得是她现在胆小的原因。她上晚自习后回家路上遇到了坏人,她大声呼救,并且跟那个坏人撕扯,这时候因为附近有人听见呼救过来了,那个坏人就吓跑了。她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就回家了。从那以后,她就觉得自己很胆小。治疗师在她的叙述中发现了一个例外。那就是说:她能够跟坏人搏斗,大声呼救,实际上是一个很勇敢的行为。这个例外跟她自己认为自己胆小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信息。嗯,差异就是信息。叙事疗法就是将小小的例外和差异,不断的强化和扩大,以至于最后发生质的改变。
老师曾经说过,让来访者讲故事的时候,来访者经常是讲一遍一个样,讲三遍三个样,每次不会完全一样。那么咨询师如果发现来访者讲故事中的差异,就可以得到不一般的信息。从为什么来访者讲的故事在某一个点上发生了变化,可能就能追究到来访者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去,可能就会成为来访者发生转变的契机。
暂且理解到这么多,敬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