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易变,时过境迁,往事随风,沧海桑田。这世界流变之迅速,令人始料未及惊诧不已。
产品迭代速度极快,每隔几个月市场就升级一番硬件;技术水平极高,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从人机交互到人工智能;新兴行业,互联网,板绘,编程遍地开花;基建工作此起彼伏,这里建个世界最长的桥,那里盖个世界级建筑物,以此竞标,大量农村建筑被拆迁。
然而,这种异乎寻常撕裂般的发展速度,导致的是精神发展与物质发展进程的严重不匹配,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面积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以及各种各样的文明病。
如今很难找到一处令心灵安宁的场所了。看手机,各种app消息轰炸,这个校花开豪车了那个小伙赚了一百万了;去逛街和旅游,全是秀恩爱的,各种花里胡哨的商品小吃都在尽肯能的捞人身上的油水,街道上鸣笛堵车此起彼伏;单位,可能都是利益往来,团伙行动,孤立不合群者。越来越多看似美好实则鸿门宴的骗局和闹剧,一个个新上映的剧,一个个新来的课程,一个个标语为友谊团结的聚会,实则一去体验,会发现它只是想掏空你的钱包。
人与人之间曾经的那种淳朴和信赖感几近消失,充满了猜忌与不信任,如今建立人际关系都是在大量的物质基础以及谎言之上,一旦物质这个媒介发生变化,比如破产、比如宝贝被偷,关系随即破裂,一旦谎言发揭穿,比如被发现是个渣男、有很多黑历史,关系随即破裂。
誓言和契约可以随意背弃,“今天我在爱情面前发下海誓,没关系,以后我会打破它的”,“我给你承诺只是为了缓住你”。
用性愉悦和性快感维系的两性关系说破即破,一夜情、滥交已成很多年轻人常态。
就连、甚至连那些关于曾经美好友情爱情的见证物纪念品,都会在感情破裂后被破坏殆尽...
是的,是的,这是现在很多人的感受,我也是其中遭遇过这种种苦痛的一员。可是,活了二十几年的我就在几年前逐渐发现了一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一旦触及到它,那些生命中的珍贵体验和美好记忆会被重新唤醒,那些糟糕的情绪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烟霾会被有效缓解。我勉为其难把它叫做“思绪”。
“思绪”是如何找到的呢?是我渐渐发现,每当看到那些老旧有历史感的建筑物,那些陈旧许久未动的物品,那些开垦的农田,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小时候并没有在田地和在古迹中长大的经历,可是就在几年前我居然对这些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这是精美现代城市画风的建筑物和艺术品所无法带来的。
再随后,我开始渐渐地喜欢上了郊区的环境,那里的人也会令我感到亲切感,市中心的压抑感到了这里遍自觉的消散了,这里的市区田野和草丛和谐共存,这里的人们身上散发着人性的自然流露。尽管到了最后,依然要十分不情愿地回到污浊的市里。
老旧建筑物,陈旧物品,农田,郊区,郊区的人。这是,这仿佛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早期时期的景象。
如今,我已在《道德经》中逐渐找到了原因。这不就是老子“小国寡民”似的图景吗?人更简、事更小、民更淳、物更朴。
将这股思绪带入日常生活中,发现其对生活的帮助太有效了。它给我带入了一个基本原则,以自然为本,节俭,不要过分注重视觉、味觉、听觉的享受。我开始重整了整个生活习惯,洗碗用水都格外注意水管的水流量,有一些洗过菜水存起来可以再利用,毕竟这是不可再生资源;把一顿饭的最低标准定为了只满足饱腹需求,此后炉子天然气甚至碗都不再是进食的必需品;最有效的实行了大物大用、小物小用原则,一般出门穿着素一点的服装即可,逛街时再着髦的衣裳,有美感的、私人的物品不再随意没有原则的摆放,而是放到了专门的柜子里,甚至使用时都要戴上手套来拿取;专门挑了个桌子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手工平台,专门对买来的东西做一些贴合人性的改造,不再是那种买来东西二话不说爱怎么用怎么用的做法了。
道家信仰变为了我赖以生存的一脉思想。
激昂澎湃的演讲,炫丽多彩的影视,震撼人心的乐曲,五味杂全的美食,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快餐式文化,这些都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力,当激情退散,还会感受的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吗?甚至会过度享受而陷入乐极生悲的困境吧。
只有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处理琐事,简朴的行为作风,紧扣基本需求的原则,感受学习带来的进步,避免无效社交和无效的社会体验,感受进步推动出来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说过的话,现在已经发现了曾经遗留下来的问题,建立了信仰,以它为形式准则抚平了过去一些不良作风导致的创伤与悔过。
以上,就是对“思绪”所做的描述。这就是自然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