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壕,即今日的护城河,建于唐末昭宗天祐元年(904 年),明洪武七年到洪武十一年(1374—1378 年)扩建西安城时随之改建,是城墙外围环城一周的人工防护河,为阻止军事进攻、固守城防的重要防御工事。这一水深壕宽的护城河,在历史上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初掘于唐末。西安城的前身是隋唐长安城的皇城,而皇城属于内城,为大城中的子城,且位处于唐长安城北部中心地区,城墙外围并没有修掘护城河。唐长安城只是在外郭城墙外 3 米左右环掘了一条宽 9 米,深 4 米的城壕。直到唐末天祐元年三月,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改筑长安城,放弃了外郭城与宫城,仅以皇城改筑为新城。这时出于城市防御的需要,始在新城的城墙外挖掘了一周的护城河,这就是西安护城河的早期工程。五代、宋、金、元几代沿用,并多有疏浚,导水入壕。
西安护城河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明初的拓掘。明洪武七年(1374 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西安城墙在原隋唐皇城城墙基础上向东、北两面拓筑的同时,随着城墙的外移,城周规模的扩大,亦延长拓掘了护城河。拓掘后的明代西安护城河,位于城墙外侧 20—60 米处。壕深二丈,合 6.4 米;广八尺,合 2.56 米。
环城一周,共长 4500 丈,较之城墙周长 4302 丈,扩展 198 丈。并在护城河内沿筑有高 6 尺(合 1.92 米),厚 2 尺(合 0.64 米)的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以增强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明初除拓筑了西安城外围的护城河外,还在营建的秦王府城的内城外围修掘一道环城一周的护城河。
清代对明初拓掘后的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特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疏浚护城河,再加深 4 尺,面宽 6 丈(约合 20米),底宽 3 丈(约合 10 米),仅此工程费银 8000 余两。如今,西安护城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威严壮阔的气势,充满了历史沧桑的气息。随着战火硝烟的远去,护城河改变了原有的战争防御功能,负担起城区 45 平方千米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
西安护城河水上游览区碧波荡漾,轻舟游弋其上,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区域,也是古城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当人们乘坐古香古色的画舫,游弋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上,抬眼处,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城墙。而城墙根下郁郁葱葱的环城公园里,人们吹拉弹唱,健身游戏,享受着美好的悠闲时光。“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已不仅是唐代诗人对咸阳古渡的描绘,而且成为了“丝绸之路新起点”的西安城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