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上大学填专业时候的纠结,在已经厌倦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亲戚朋友从里到外,一遍遍嘱咐你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别老换来换去。我们从大学选专业开始,就有一种思维模式,总想成为一个对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认定,如果选定一个专业,那么就要有一气儿走到底的决心。但是总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选好了专业,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他们兴趣特别广泛,什么种类的书都看,什么范围的知识都想了解,什么他们都不想放弃。对他们来说,广泛的兴趣才是动力。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每一件事都很投入,但当投入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失去兴趣,又转到下一个兴趣,一个一个的换。很明显,他们不会为一件事,一气儿走到底。那他们的生活该怎么选择呢?
前段时间,刚看完一本叫做How to be everything《如何成为一切》作者是Emilie Wapnick。在她的这本书里,就重点讲到了这一类型的人。他们叫Multi-potential-lite,多重潜能者。 书中描述的人,就是那些拥有特别多兴趣爱好,但不想因为专攻某一领域而放弃其他的人。对于这个崇尚专业技能的社会,他们貌似是不受欢迎的。生活好像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位置。但其实,他们只是因为身边的各种压力,选择了和大多数人一样,专攻某一项技能,却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
其实这一代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尝试机会。最近在采访学校心理咨询的主任,他在我们学校已经有15年。当我问到他有没有厌倦这个工作的时候,他摇摇头,完全没有。说到十五年的经历,他特别激动。听他回忆,他不是一开始就在学校的。他先在美国加州找到了一份全职咨询师的工作。但是因为家在康涅狄格州,妻子家也在美东,他在加州做了五年以后,终于为了要顾及家庭,开始在美东找机会,最后选择了我们学校。他刚到学校的时候,他是教学和咨询两头跑。之前他是教积极心理学,后来学校咨询的需求特别迅速,他就改到全职咨询。问到他为什么能坚持十五年,他说咨询这个领域是特别广泛的。每一个同学到他这里,都有不一样的问题等着他去倾听,想办法。虽然不希望同学有太多的心理问题或压力,但他特别享受,因为他的存在,来找他咨询的同学能减轻压力。他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说,你永远会享受帮助别人的过程,那比工作本身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跟他就这样一来二去,在我们一个小时聊天过后,我打心眼里敬佩这个主任,因为一个人能这么热情激动地讲自己的工作,他一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工作之所以能让他坚持这么久,是因为他每天都在接触新鲜事物,每天的工作都会不一样,横跨好几个领域。他既要管咨询中心的行政,招聘,咨询团队建设,也要帮助同学缓解心理问题。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生物专业,大学刚毕业才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索性留在学校多上了八节心理课,但没有心理的学位。他就凭这八节课,特别费劲地申请上了研究生和博士,才开始了长达15年的心理咨询。
如果不是前些年他放弃了生物,努力学到了心理学博士,这位心理咨询主任也不会这么幸运,一下就找到了能坚持十几年的工作。我们都会在找寻的过程中,拐几个弯,摔几个跟头。但是我们做过的,所掌握的技能,都很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而且胜任以后的理想职业。就像Emilie以前是做网站设计,空闲的时候爱做各种视频,喜欢讲故事,读各种各样的书。她现在就是因为研究多重潜能者这个话题,她创建了一个专门帮助他们寻找兴趣,帮助他们做职业规划的网站,她现在还因为写多重潜能者这本书,成为畅销书作家。
以前自己的投入时间做的事,都会在以后有所用处。而且,当你拥有一个想法,一项技能,你都可以变着花样的将它进行扩展。记得之前一位有名的架子鼓手,他是专业演出表演,但他和其他架子鼓手不一样,他不想仅仅每天对着观众展现自己。他一直没有放弃他想把自己的技能和体会传授给别人的想法。他首先在网上进行免费教学,开设网课,教零基础的人们怎么打架子鼓。后来,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出版了一本书,专门讲架子鼓学习的步骤和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再后来,他开始走向社区,为对架子鼓感兴趣的人进行免费讲解。他没有像其他职业架子鼓手,他不想一辈子在舞台上活着,他想把架子鼓打出不一样的声音。我记得他说,如果你要把自己的技能推销出去,就一定要学会耐住性子,先为人们做免费的事。当你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你就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看到这里,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上面所描述特点的人,不要惊慌,恭喜你,你其实是一名多重潜能者。你有很多人都没有的技能和经历,虽然生活会和他们不一样,但都有无限的可能。
未老先生今天的鸡汤是:无论你是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多重潜能者,经过不停地寻找和尝试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热爱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