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10日,我买了线上票,观看了第一届中国心理行业发展峰会,干货满满。现场的很多大咖,都很谦虚地说自己是心理学爱好者,但是他们从开始爱好心理学到现在,也都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他们一路走来,很多的经历和体悟,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心理爱好者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执行院长杨瑞东说:“心理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精神科医生不太愿意转行做心理咨询,而大部分的心理学爱好者反而是推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主力军。”此话一出,现场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和笑声。似乎是,太多人对这一观点有共鸣。
而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对这句话其实也是比较认同的,而且我想说,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也只是为今后从事这个行业打下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其实会接触更多更落地的东西。我从2006年开始心理学本科学习,后来继续读心理学硕士,直到现在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工作,这一路下来也正好是10年时间。本科的时候,更多是在学习各科心理学知识,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等等。这样系统的学习,对于心理学的整体架构会非常扎实清晰,而也许是那时年纪小,还没学会怎么将知识转化和输出,但我确实疑惑,怎样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将生活变得更好。反而是那时读的《心理月刊》等期刊或者心理科普书籍,让我的心得以慰藉。所以如果你抱着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快乐的想法而选择心理学专业,并不见得一定会达到这个目的。
研究生阶段,培养模式就从学习知识转变成了更注重论文的发表。我们那时很多精力放在阅读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做问卷、统计数据、讨论研究结果等等。很多学院派,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行业里面开会,也都是在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也知道,很多行业的研究成果可能比之社会生活有其先进性。但是扪心自问,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研究,其成果有多少是可以应用于生活中,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我们不得而知。看看象牙塔之外,有多少人正在经历着焦虑、失落、愤怒、抑郁等痛苦,而没有解药。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才是心理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很多人选择心理专业的初心所在吧。
二、越专业,越商业
整个大会最打动我的,是武志红先生和林紫女士的发言,因为在他们分享时,能感受得到那种沉静,以及沉静带来的力量。
武志红先生和他开办的咨询室在当今中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些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他书籍中的内容也确实能直指问题所在。
他演讲时说,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咨询数量在井喷(而其他嘉宾有相反的观察结果),但他们面临的瓶颈是专业的咨询师太少。他说,不要看很多人都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但现在中国真正好的咨询师,据他估计可能只有1000人,因为好的咨询师,成长是不容易的。一个人格尚可并且已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人,需要5年的训练才有65分的水平,而需要10年的训练才有80分的水平。可见,要想成为好的心理咨询师,我们要给自己预留足够的时间,而不要浮躁和急不可耐。而一旦我们成为足够专业的人,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金钱上的回报。而武志红先生说,对于比他年长的咨询师,他会尊敬,但是没有羡慕,但他是真正羡慕80后90后的咨询师,因为年轻的咨询师,现在有条件可以接受纯正的理论学习、案例督导和个人体验,在一开始就能走对路,这样每一步都会走得很踏实。
林紫女士开办的林紫心理机构,经历了18年的老胡杨般的坚持,在中国的心理界也是有相当的名气。她的演讲给我的启发就是,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也就是要常常回到自己学习心理学的初心,这样才能在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时,不会轻易产生出焦虑之心。
三、心理学像一棵结满青涩果实的树
壹心理的CEO黄伟强说:“心理学就像是一棵大树,这大树结满果实,但果实都是青涩的。”也就是说,那些想在心理行业挣快钱的人,都会破产,因为这个行业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所以,在这个相对弱势的领域,大家抱团前行,才能将势能变得更大。我觉得黄伟强团队做得特别好的一点是,他们在通过互联网,通过壹心理,想要去改变中国人面对问题的习惯。比如,98%的用户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不会去找心理咨询师,所以他们现在在做心理FM、心理小测试等产品,试图通过在这方面的努力,做一些有推动的事情。另外,我觉得青音的思考也颇结合现在的情势,她说,要思考大家到底要心理学做什么?面对这些需求,我们能做些什么?
两天的心理行业发展峰会,干货满满,如果你对心理学比较关注,可以搜集一下相关信息,相信你看后也会与我一样,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