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好了,啥也不缺了,可怎么感觉幸福感却不如原来了呢?
这是很多人都在困惑的问题。
找来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寻找问题的答案。
书中写道,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就是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
H:幸福持久度,S:遗传的幸福范围, C:个人生活条件, V:自己可控因素。
幸福持久度=遗传幸福范围+个人生活条件+自己可控因素。
海特认为,只要我们追求正确的身外之物,就可以获得幸福。
1. 拒绝炫耀性消费,因为炫耀性消费只会让我们陷入攀比的死循环,变得更加不幸福。
说到这个观点,自然就会想到近年来网上频繁出现的炫富现象。
很多人以有了钱就有了地位,有了钱就能换来别人的另眼相看。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自己有钱的话炫一炫也就算了,特别是有些人炫的还是父母的钱。不炫还好,一炫经常就把老爷子炫进去了。
每年的双十一,网上购物都在不断的打破销售记录。这里面又有多少是非理性消费呢?
为了克服炫耀性消费冲动,我们可以用冥想或者认知行为疗法,来驯服心中的大象。然后我们可以去追求那些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比如离公司更近的房子、更加适用的提包、性价比更高的手机等等。
2. 当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时,可以感受到持续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应该去追求让自己发挥优势,全身心投入的挑战。
莎士比亚说: 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到目标要幸福,这在心理学称为“进展原则”。
心理学家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情感:
“达成目标前的积极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朝着目标前进时感觉到的情绪;
“达成目标后的积极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积极情绪。
书中指出,人类追寻理想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开始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沉醉其中。经过多年投入,与相关的人、事和核心价值,建立紧密关系,进而享受更多更久的体验。
这种全心投入,是另一种“工作是爱的具体展现”。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道:“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中国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这也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3.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性动物,我们应该去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出生开始,就渴望和身边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幸福,还能带来生理上的好处,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延长寿命。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互惠。
《象与骑象人》里面的话:值得追求的身外之物,就是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里。
换句话说,就是“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就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幸福的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