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而且一本图画书愈有趣,它的内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之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松居直
1
每晚睡前共读两本书,是我们每天必做的美事。
读了一周的《能爸爸》和《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今天,我提出要换书了,小萱萱没有反对,洗完脸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看我选书。
书柜里的书很多,大多都是姐姐小时候留下来的。适合3岁读的,大多被我送人了,哪知二胎会放开呢?剩下的,有很多不太适合她读,因此需要好好筛选。
3岁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耐心不多,因此,尽量选择主题、主体均突出,形象较大,元素不多,色彩相对简单字少的书,如果互动性强就更好了,可以边看边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爱上读书,往往是从爱上和爸爸妈妈读书的感觉开始的。坐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听着爸爸妈妈放松、轻柔的声音,感觉爸爸妈妈前所未有的温柔,那是多么美妙啊!原来这就是读书的感觉。从此,孩子爱上了读书。
难怪,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会说:图画书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2
找到一本《小泥人》,小萱萱立即抢过去,打开读了起来。
她直接翻到了正文第1页,平坦的泥土里,两只四处张望的眼睛格外明亮,小萱萱焦急地说:他被困住了!
还在找书的我闻言震惊了,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细腻敏感又出人意料啊!我立即停下手中的动作,专心看她读书。
第2页,泥人冒出了头,小萱萱如释重负:他出来了!那专心投入的模样,让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第3页,泥人 伸出了两只胳膊,整个上半身也脱泥而出,小萱萱惊喜地说:“妈妈,你看呀!他有手了。”
第4页,一个完整的小泥人从泥中走出来了,小萱萱惊奇地说:“他好大呀!”
中间几页她认真地翻看,同时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比如:会遗憾的说,泥巴不够了,因为她看到泥人的形象变淡了;又如,啊,泥人变小了!
看到泥人变成了泥球,她不解地问:妈妈,他怎么了?他怎么变成一个球了?
最后一页,一个圆圆的泥球上出现一只胖乎乎的小手,小萱萱如同恍然大悟:妈妈,是怪兽,你看,是怪兽把他变成这个样子的。
整个过程,我没有回答她的任何问题,只是跟着她的情绪走,重复她的问题,看得出来,她自己也在思考,也在寻找答案,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那是她的答案。
3
看完第一遍,她把书放在一边,我们开始看第2本,但是第二本看得并不专心,她的眼睛总是往第一本书上瞟。好不容易看完第二本,她立即拿过第一本,继续看起来。
这一遍,除了先前看到的,讲述出来的,她又有了一些新发现,比如:拿着棍子的泥人似乎在搅拌,她四处寻找棍子,试图模仿泥人的动作,无奈只找到一个小气枪,于是,她说:他可能在打气。
当看到泥人翻跟头的时候,她明白了图画的意思,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想了半天说:乔治也会这样。
然后急急忙忙跑回卧室找乔治,可惜没有找到,她找到一支铅笔,然后用铅笔在书上演示着画圈,告诉我说:他在这样。
最后一页的小手,我把我的手放在上面,她说大了,我说你试试,她把手往上一放,刚好合适,她惊讶极了,再也不说怪兽了,大声说:这是我的手!是我把它变成这样的!
回到床止,看到爸爸走过来,她立即告诉爸爸:那上面有我的手,我把它变成圆球了!搞得爸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是小萱萱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书中泥人丰富的变化带给她无穷的想象和惊喜,我没有破坏这种气氛,没有讲这本书。就像松居直说的:孩子读书,是来感受快乐的。如果她很快乐,我们何必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正确”浇灭她的快乐呢?
更何况,对图画的解读,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或许哪一天,她突然需要我为她读一读这本书了,那我就读一读吧,让她知道,原来作者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她不需要,就让她一点一点地去发现吧,去真正品味阅读的快乐。
4
第二天,小萱萱眼睛一睁就去找《小泥人》,可见她对这本书的喜爱。这一次,她对图画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拿着棍子的泥人在画画。
第三天,我们开始互相提问。
萱:“他被困住了,你看到她的嘴巴了吗”
妈妈:他从泥里钻出来了,会说什么呢?
萱:我肚子饿了,要吃一些东西。
妈妈:他迈着大步想去做什么呢?
萱:他要去找吃的了。你看,他拿着棍子正在做面包。
妈妈:这两个泥人,一个没有水了,好渴啊,一个水喝多了,猜猜看,谁喝多了水呢?
萱:(指着左边的)他喝多了水,(指着右边的)她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她要去参加舞会了。
亲爱的们,你觉得小萱萱说的有道理吗?
这就是孩子的阅读,这就是图画书阅读,越是小的孩子,越没有对错,只有快乐。
和你的孩子一起快乐阅读吧,用一个一个快乐的故事为他的心灵播下一粒一粒幸福的种子。用你一夜一夜温暖的陪伴为他的心灵点亮一盏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本文首发“阿春儿的育儿经”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