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第三章 章首语
摘选书中片段:
【僧问禅师:何为佛?禅师答:一切。僧又问:何为佛心?禅师答:无所隐藏。僧说:我不明白。禅师道:你错过了。】
【读此公案,潸然泪下】
【无所隐藏,正是精神分析所做之事。然而让真相呈现的,并不是分析,而是爱的照见。请用最大的善意来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心受伤关闭心门,关上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初次读这一段僧与禅师间的对话,我并没有什么感觉,也并不理解禅师所说的“无所隐藏”和“错过”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又重读这一章,再结合第一篇文章,加之这些天与小沅沅和家人们的相处,才有了新的了悟。
孩子的心即是一颗佛心,孩子,即是来到我们身边的佛。因为孩子的心是那样的透明又无所隐藏,在她的心里脑里,没有任何的信念系统,应该与不应该,好与不好的评判,怀有这样一颗昭然之心的小活佛自然会顺着她的本心去做她喜悦和自在的各种事,比如把碗柜里的碗和小盆全部端出来放在地上,转移到客厅;比如把洗手间的大盆小盆全部端到客厅的茶几上;比如拿着她的小水壶这边喷喷那边洒洒;比如把积木一股脑儿的全部倒在地上;又比如全身着地和地板来个180度无死角的平行;又比如把奶奶的擀面杖拿来随地乱扔;又比如把袜子、枕巾统统扔到够也够不到的床头背后;又比如把妈妈的手机“biubiu”的飞出去……
在小沅沅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然而倘若从我们大人的角度去看,这是不行的,那是不对的,这是无法无天的,那是不礼貌的。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干扰孩子,所以在家里,只要我在家,小沅沅基本上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但有时候难免也有失去耐心的时候,比如昨晚沅沅把奶奶的小音箱摔在了地上,还滚进了厨房的柜子底下。当时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先是对沅沅一声吼,小沅沅似乎没有觉察到妈妈已经很生气了,她饶有兴趣的趴在地板上想要把柜子底下的音箱取出来,发现够不到以后,又去把扫把拿来想要拨出来。我的火气还是没有下去,于是走出厨房并把灯关了。沅沅怕黑,发现灯关了以后立刻嚎啕大哭,爬了出来。我过了三四秒钟才抱起她,我又心疼又生气,更多的还是自责,从昨晚一直到现在,我感觉到心还是很痛,早上出门上班,沅沅就跟昨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过来亲亲我的左脸又亲亲我的右脸,跟我说拜拜。
我们大人眼中的为所欲为甚至肆意妄为,对于孩子而言,就是她的无所隐藏的本心,从另一个星球来到我们身边的小天使,她对于一切都是好奇的,她想要探索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当这些被我们成年人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就会被冠以“是否合理”“是否可行”的标签。通过这样一件事,我也在反思,其实那一瞬间,我对小沅沅的爱和小音箱是否能正常使用这两者之间,我被后者牵走了。而我没能做到全然的允许她,事实上是我不能够做到全然的允许我自己。在一瞬间只看到小音箱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物的价值,却没有看到沅沅在这个过程中正在体验到的快乐。
我此时便能理解为何李雪老师读这一公案时会潸然泪下了。如果我继续这样任由习性的反应的话,也许我真的会就此错过了孩子那一颗无所隐藏的真心,如若那一扇心门就此关闭不再对我打开,那将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经由此,让我提醒自己,每一天带着觉察和觉知,用最大的善意呵护沅沅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我的评判裹住她的本心;也经由此,不断地发现和清理我的限制性信念,每一天每一天,打开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