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几年的辅导班,遇到过很多孩子教育差异的情况。虽然自己的认知有限,但是也想弄明白其中原因,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学习个人认为,教育核心中的“核心”是家庭教育。
一
所有的学校都在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从中不难发现素质教育是以个体能力培养为中心。但是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开端离开了家庭教育其他的教育都是亡羊补牢的做法,是一种舍本逐末做法。
人们常说:你看某某和他爸爸一样样的。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一个道理。这种“像”和“随”是遗传吗?不是,它是一种不自觉的家庭影响造成的。它是在一种自然的状况中潜移默化出来的。那么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已经渐渐的同化了个体的意识和自我探索和改变的能力。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孩子已经不自觉的而失去了自我,他的身上也不自觉的有了家长的习惯、风格和能力。这种固有的状态很难造就出不一样的孩子,只有那些用于打破束缚的人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冲破枷锁出类拔萃。
二
个人认为“教育”应该分开来说,“教”的意思是指导,训诲,使,令,不难看出其中暗含了行为规范、行德的培养。“育”的意思是生养、养活、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这里面包含着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一些东西。个体的发展就是应该德行兼备,但是学校教育所给予孩子的大部分都是技能和对世界的认知,在“德”这部分似乎欠缺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德”不仅是爱党、爱国,更重要的是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自制。所涵盖的范围很广阔,个体的品行、意志、道德标准……等等。而这一部分只能是在家庭影响中慢慢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就。当然不排除因为反抗家庭的束缚而成就自我的。在大多数的家庭中是这样的。
在“教”和“育”中社会更看重的是“教”,也就是个人的“德”。最近,网络上流的“熊孩子”、“没有素质的国民”、“扶老人事件”……等等,这些事情都已经映射出家庭核心素养的流失。当我们痛心疾首的去批评谩骂时,更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其中的根源。他其实是我们家庭道德观念的沦丧和陷落。为什么说是家庭而不是个体呢?个体是家庭的代表和反应。渐渐的人们开始用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了,所有的东西都标上了价格,慢慢的就丢失了自己的“本”。
很多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但是很多家长在最初就已经切断了孩子成功的路。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比老子还牛,甚或已经分不清楚谁是老子、谁是孩子了;没有“家规”导致孩子失去了自我的约束和行德规范,胆大妄为天老大他老二谁都管不了;置之不理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孤独、自闭、犯罪……等等来引起家长的注意……也许有人把这些归结为社会或是生存的问题,但是这只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再让我们看看那些“学霸”的家庭环境,绝大多数都是比较友爱、传统、家教很严的。这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的就是行德坚忍的,他们的学习也是基本上不用操心水到渠成的,有时虽有小插曲很快就被家长终止。在学霸的家庭中基本保持着很多传统的道德意识或是书香气息。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三
最近看《一站到底——世界名校争霸赛》除了震撼和长知识,就是学到了一句话“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兴邦之本在“德”、在“礼义廉耻”。学校教育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和学校间的竞争压力就够费神的了,哪来的时间再做“德”的培养呢!
大凡名校皆有校训,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和品行的培养,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养成。但是没有进入名校的孩子的精神和品行的培养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家庭。来源于自出生开始到离开家的这段时间里,所有在家庭中所继承来的一切关于个体品质的培养。或者是淳厚老实、或者是侠肝义胆、或者是吝啬奸诈……都来源于家庭成员所灌输的,或者是从家庭成员的身上模仿而来的。所有这个家庭中代代相传的东西就无形的烙在了孩子的骨子里。
四
关于富不过三代的问题也是这样的。很多人因为自己创业积累财富付出了很多,当财富积累到可以挥霍的时候就开始享乐,还把这种享乐传给了孩子,那么可悲的事情就发生了。
和其相对应的就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一般都能传很多代,而且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书香门第之所以能够延续很久,就是因为其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教育的原因。很多有名的“家训”无不是行德培养,修身齐家的好教材。
从中不难发现教育的源和核心,不在学校、不在社会而是在家庭中。家庭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教育。
以上都是个人的见解,不妥之处欢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