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李娟的作品来自十点读书主播BoBo推荐的一篇《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文章内容几近忘记,语言风格却是我很喜欢的。虽然对这个平凡的名字感到惊讶,不过相比市面上那无数妖艳的笔名,实在是朴实的不得了。
于是最近在首都图书馆逛散文专区的时候,特意选了李娟的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来读,因为怕黑的我,一直渴望做一个在黑夜里依旧勇敢的女孩。
如推荐者陈村所言:李娟是口口相传出来的、传说中的人,如同游牧民族中的故事,不舍一味的靠炒作、宣传的。不少网友在推荐她的作品。她的文字是很特别的,是教不出来的。
在新媒体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日,有太多的所谓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凡有点辨识度,或者读书多一点的人儿都该清楚,这里面有绝大一部分人是浪潮的泡沫,而仅仅有极少的一部分才是珍珠,才可称为作家。李娟是当之无愧的作家。这得益于她的作品是真的作品,真的情感。连我喜欢的作家朱天文在看完《阿勒泰的角落》后说:“我在台北,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
而其他的文学大家对她亦是赞誉有加。主编舒飞廉评价她:她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王安忆评价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读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不仅赞同大家的对她作品的肯定,同时成为李娟作品的追随者,还书的时候势必要继续借阅她其他的作品。
好的作品永不会被淹没。来自豆瓣网友的评价:
来自知乎的网友秦见初,在他的秦见初私人谈专栏,评价他读到的李娟与她的作品:
就是在那时,第一次读到了李娟的书,她的《冬牧场》。
一个月内,我读了她的五本书。半年后,我已经读完了她出版的全部作品。和人聊起读书,总会问他们读过李娟的散文没有。读过的少,让我恍惚有种慧眼识珠的感觉,仿佛李娟是我发现的。
评价文学作品没有客观、一律的方法和标准,因此圈内人的引荐、帮衬和捧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近乎生拉硬拽地把李娟带进文学圈的刘亮程,是劳苦功高的伯乐。王安忆是代表文学界发现了李娟的作品和价值,而刘亮程则是在所有人之前发现了李娟的才华和潜能。
当然,一个作家最终还是要靠作品立足。但有的人,还在创作之时就知道写出来的东西有地方发表。他们不必浪费心力为不可预知的未来感到焦虑,他们是在写给朋友的信,给爱人的情书。而更多的人,则明知自己是在写一封封死信。李娟的幸运在于,她很早就属于第一类人。
很难说李娟在哪个时候才算正式成名。但肯定有那么一刻,她忽然发现这个世界变小了,变空了。
很多作品我们只有亲自读过之后才会有自己的感悟与评价,我很荣幸,与她作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给了我很大的情感冲击,并愿意成为她文字的追随者。毕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纯粹的、浑然天成的文字并不多见。
来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的文字: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他是在依靠生命本身的惯性而缓慢前行。他也不再需要晚餐了,只是需要一种习惯,以使被驯服的生命继续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
我如此依赖城市,依赖一切陌生的事物。我不停地去适应一场又一场变故,随波逐流,顺从一切,接受一切。但是我心里有秘密。
她知道总有一天会失去我的。她一生都心怀这样的恐惧而生活着。并且悲伤和痛苦不时地积累,日渐沉重。每当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悲伤痛苦时,只好藉由一点点偶然的际遇而全面爆发出来。她发泄似的面向全世界的人跺脚哭诉,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丢了。因为她的痛苦和不安如此强烈巨大,非得全世界的人一起来分担不可。她是最任性的母亲,又是最无奈的母亲。
那个时刻的自己,是今后无论再强大、再勇敢的我,都无法安慰的。
能记起的碎片,锋利、脆薄,转瞬即逝地划过:一条被深深草丛埋没的小路,美貌,灵验的诅咒,忠诚而孤独的仆人,轻易就过去的时间,轻易的背叛,轻易的相遇……
妈妈,生命就是一场缓慢的洪水。
只能是这样:我从不曾体会过的另外一些生活,只在我微弱的想法中轻轻蔓延,轻轻消失。我还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