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更迭愈发迅速。手机,iPad已然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
但非常多的家长们,对孩子们沉迷电子产品非常焦虑,焦虑到在家里要把电子产品藏起来,只要孩子们在家,就完全杜绝了电子产品的出现。
孩子们学会了在家不玩,而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疯狂的释放自己内心的需求,抱着手机看个不停。
有时为了争夺手机,不断引发家里的权力之争,甚至大打出手,亲子关系极度紧张。
大部分的家长在如何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上,显得非常无助。
今天就来聊聊如何降低电子产品在亲子关系中的敏感度。
那为什么要降低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敏感度呢?
当这件事敏感度过高,孩子就会非常关注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感受。
试想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每天抱着手机的时间有多长,当工作了一整天,晚上终于能躺下来好好刷手机,刷短视频的感觉,是不是非常愉快,常常一刷就是三四个小时,乐此不疲。
连成年人都无法自控的事情,却要求孩子们要做得比我们更好。别忘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有着手机分离焦虑,美其名曰不希望孩子未来同我们一样,希望他们以学业为主,沉迷学习,无法自拔。
但我们似乎忘记了,耳濡目染,身教大于言传。
想想看,我们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阻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孩子给予我们的行为反馈是什么?是真的不爱玩手机玩iPad了吗?还是更加依赖手机?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会放飞自我加倍的沉迷?
答案都在大家心中了。
既然我们简单粗暴的方式无法达到我们要的正向结果,那要不要试试另一种方式?
把选择的权力和决定的权力,交还给孩子们。
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非常感触。
孩子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他们不是因我们而来,不是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到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人生是属于他们的,我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给他们我们的爱,但不强加我们的想法。我们的爱就像礼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的礼物。
是否使用电子产品,什么时候使用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多长……这些事情,可以交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因为那是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时间,他们可以选择要怎么度过。
这时,有些家长是否很困惑,那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自制力,去决定他们玩手机的时间。
当孩子自主意识形成,家长要做到在一旁辅助的作用,如何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行为习惯和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可以进行约定,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段是动画片时间,孩子来决定。这个时间持续多长,孩子来决定。
那是不是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说的方式不合适,当下就可以跟孩子进行沟通和商量。有时只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担心:看手机的时间太长,会影响你写作业的时间,我非常担心你会因此耽误你的学业;看手机的时间太长,你的眼睛会非常疲惫,我非常担心你的视力;我觉得这个电视时间有点长,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等等,去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去尊重我们的孩子。他们有权力决定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天。
当我们开始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他们就会变得柔软而有内驱力。
他们不再为了反抗而反抗,因为他们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些什么,并且得到尊重。
他们也不会在我们看不见和管不着的时候,去放飞自我放纵自己被压制的欲望。因为这件事在家里,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这不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没有缺失,便不会总是去寻求弥补。
孩子不会总是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当他们离开我们,依然独立而自信的生活,这就很好。
尊重孩子,是我们需要学会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思考的一点,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愿意沉迷和依赖一个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而抗拒与身边的家人亲近沟通。
我们看到的网络成瘾,是孩子们的一个症状。殊不知,那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寄托和释放。
又回到马斯洛的身心基本需求论。每个人都需要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到被爱被关怀,才能产生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引发好奇心和成就感。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缺失,被爱被关怀缺失,情感上的长期缺失,必然会发生转移。
孩子们在家里,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来自现实世界的陪伴和关爱,潜意识会带着他们去虚拟的世界寻找某些寄托。情感需要连接,既然父母无法满足陪伴,那么就让手机来陪,让iPad来陪。
凡是看到就是好事,当我们发现孩子网络成瘾,此刻,他们也非常无助。他们需要的是帮助,不是指责也不是谩骂。
需要父母和身边的人重新在现实世界中找回与孩子的连接,去陪伴去关爱。
去欢迎在与孩子们相处过程中的挑战行为带来的感受,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受,引领着我们去学习如何与孩子更好的沟通和相处。
去感谢孩子们的挑战行为给我们带来的礼物,让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去接纳我们还不能做的,欣赏我们已经做到的。
见证和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真的是个美妙的体验。
今天就到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