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的第一项:君子怀德。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
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用通俗的话说,君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好人。说到“君子”二字,孔子坚持,品德第一,而不是人们所想到的学问和风度。
001 孔子有关“君子怀德”的普遍性论述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对这句话的注释,朱熹做得最好: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怀德”,指心存仁德;“怀土”,指心存占有;“怀刑”指心存法禁;“怀惠”,指心存利惠。按照朱熹的说法,君子、小人的差别,根本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念,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为念,则是小人。
这里所说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所以“怀土”、“怀惠”也是合理的,算不上恶。但是,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永远地思念立足的自家乡土而不去守护天良仁德,永远地思念私利恩惠而不去关顾社会法禁,那也就不是君子。
002 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物”与“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土”、“物”不能并列地与“德”比先后,因此得出了《周易》里的那句千古名言: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
“厚德载物”可以有两种解释,那就是把“厚”看成动词,还是形容词。
如果看成动词,意思就是:先要培植、加重德性,然后可以承载万物;
如果看成形容词,意思就是: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
这两种解释,都以一个“载”字,来说明“德”和“物”之间的主、属关系。
003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对“德”产生侵扰的,除了物,还有力。其实,很多人追求物,目的还是追求力。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心目中,炫耀财物比较庸俗,而炫耀力量却让人羡慕。因此,古往今来,更能消解“德”的,是“力”。应该佩服荀子,他那么及时地说了八个字: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富国第十》)
这是在说立身之本。君子立身于德,小人立身于力。
即使君子拥有了力,那也要以德为归,以力弘德。总之,万物之间,德是主宰。
004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在它的周边,还有一些邻近概念,譬如仁、义等。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德的“家庭成员”,当作“君子怀德”这一基本命题的延伸。
一般说来,仁是软性之德,义是硬性之德。
孔子对“仁”的定义是“仁者爱人”。于是,以后人们说到“仁”,总是包含着爱。
至于“义”,孔子则斩钉截铁地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什么是义?大致是指由德出发的豪侠正道。相比之下,“仁”显温和,“义”显强劲。
一柔一刚,合成道德,然后合成君子。
也就是说,君子怀德,半是怀柔,半是怀刚,面对着广泛不一的对象。如此广德,便是大德。
005 蹈仁义而弘大德
只有大德,才能巍然屹立,与更广泛的小人行径构成系统性的对比。
对于这个问题,唐朝的魏徽做了简明的概括,他在《十渐不克终疏》中说: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好谗佞”这三个字,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法典中的大恶条款。就是“习惯于用谣言毁人,热衷于以媚态奉迎”。这种人,当然应该被判定为缺德的小人。
与之相反,君子的本质也在对比中展现得更加明确:“蹈仁义而弘大德”。
思考:
不妨设想一下,多少年后,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拥挤着一个更比一个“成功”的“力士”,摩肩接踵,我们还敢继续住下去吗?我们真正企盼的,究竟是什么?
20200607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056君子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