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的人善于察言观色,解读空气,讨好别人,却也容易自我折磨!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也许某些话听着很正常,没有什么背后的意思,但敏感的人听到后,就会产生其他想法。
因为过于敏感,常常会产生臆想,怀疑,怕受到伤害,怕被骗,甚至有神经质的表现。
夏日追剧,治愈系最佳,能让人感受到由内而外的畅快,比如这部豆瓣9高分日剧《凪的新生活》。
女主大島凪[zhǐ],特长是善于察言观色,解读空气。
作为一位普通的职场“软柿子”,28岁的大島凪,工作任劳任怨,内心敏感,一味讨好别人从来不拒绝。
为了尽快融入同事们中,即便已经带了午饭,还是决定和她们一起去吃。拍合影时,哪怕照片上的自己眼都没睁,也要微笑配合同事说好看。
同事在网上发了聚会的照片,她便紧张兮兮,怀疑同事背着自己去偷偷聚餐了,接着又开始翻其他同事的推文验证。当有同事犯错被领导训斥,看到同事的一个眼神,她就主动站出来背锅。
知乎上有个话题:敏感的人都是怎样自我折磨的?
底下有个这样的回复:“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可以想一整夜,满脑子都是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
在感情中,大島凪也是过得小心翼翼,本来是自然卷的她,只因为男友慎二说了句“好喜欢又顺又直的头发”,她就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把头发拉直。
已经很小心翼翼了,还是免不了工作被同事欺负,感情上被男友嫌弃的结局。
双重打击下,凪因为过度呼吸晕倒,住院的这几天,没有任何人关心,唯一接到的短信是寿司店的打折短信。
于是她决定辞职、离开男友,删除了全部的社交软件,来到乡下,租了最便宜的公寓,决心重新活一遍自己。
像大島凪一样,敏感的人,会因为别人的一个“讨厌的眼神”觉察出自己的无数缺点。
“我怎么这么糟糕”
“果然没有人喜欢我”
“大概不会有人喜欢我吧”
他们对周围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极为在意,但也最容易感到心理疲劳。
甚至当一个人长期处在高敏感的状态下,他的身体会逐渐变得佝偻,紧绷,进而引发一些生理性的疾病。比如28岁的大岛凪由于极度敏感,最终过度呼吸晕倒在职场。
因为敏感人群会很容易受到外界事件和他人情绪的入侵,遇事时也倾向于自我攻击,自我否定,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里。
从自身角度来说,敏感会成为负担:放不开、不敢说真实的想法,过分解读他人的话、不敢要求别人,也不敢拒绝别人,且常常伴随自卑、怯弱。
从社会角度来说,也容易有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比如:在职场上频繁跳槽,遇到上司的一句批评、一个难缠的客户,或者同事的小矛盾,都会让敏感的人不知所措,打退堂鼓。
在感情和生活中,亦是多愁善感,抱怨男朋友态度忽冷忽热;朋友微信消息不回复,就心绪不宁,脑补一部大戏。
遇事时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就是逃离和回避,压抑自己的负能量。
本质上讲,敏感的人心理阈值过低,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他们的逆商(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也普遍偏低。
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跟你一样敏感的人。
甚至多到,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敏感型人格。
我们都以为敏感的人都很内向,但实际上有30%的敏感人群是外向型人格,他们平日里看起来阳光开朗,很好相处,但其实他们内心很敏感,很重感情,也容易受身边的人的感触而受伤。
另外,敏感也不都是女性的专属,男性也占很大比例。只是社会对于男性角色的期待,让他们不敢轻易表露出自己敏感的一面。
最后,敏感人群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类型,主要分为以下6种:
• 感官型:五种感官都非常敏感准确。
• 运动型:喜欢运动和极限刺激。
• 智力型:喜欢提问和反思。
• 想象型:爱幻想,天马行空。
• 兰花型:对环境敏感,生活状况受环境影响大。
• 情绪型:情绪波动很强烈,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手掌出汗、胃部不适、心悸以及脸红等生理症状。
这六种类型并不独立存在,敏感的人通常重叠了多种类型,但会有最突出的敏感类型。
还记得一位女同事,她不仅有比较明显的人际社交恐惧,情绪也时常波荡起伏:
遇到领导交代的有难度的任务时,她便表现出焦虑又抗拒的心理;
如若有有人表现出对她工作的不满,她便忍不住要回怼,敏感火爆的神经一下被点燃;
当她要在部门领导前汇报工作时,不自主的就会开始紧张、手掌出汗,心慌。
这位女孩就属于典型的情绪型敏感。
辨别自己的敏感类型,再充分利用,其实也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想象型敏感的人,可以从事创意、艺术类工作,而不适合逻辑缜密的工作;情绪型的人,共情能力高,可从事文学编辑等工作,而不是销售、商务等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敏感这种事不容易改变,它的形成也往往伴随着创伤经历。
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敏感特质和谐共处,改善它带给我们的麻烦和痛苦,发挥它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当你觉察自己的敏感点、敏感形成原因时,也是看见、疗愈创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