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做班主任》读后感
第一次见到于洁老师的名字,是在《班主任之友》上的名家专栏——老班VS新手。2018年9月,全国模范教师于洁,开始了与一位刚刚走上教坛的“菜鸟”班主任的持续对话。其实,这是一对母子的对话,这位“菜鸟”就是于洁老师的儿子;这更是,一位老教师手把手地引领新教师迈向专业之路的对话。
暑假的一天下午,带着孩子去新华书店感受读书的氛围,在那里,我一眼便看到了于洁老师的书《我就想做班主任》。
我轻轻地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迫不及待地翻开。“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于洁老师做了20多年班主任还要继续做班主任的回答。于洁老师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教育思考,用心甚至用生命记录下因材施教的心语。我喜欢于老师的文字,因为她的文字中有爱,有理想,有坚持。
我感触最深的是《是什么让班主任不淡定?》,因为,在范老师的求助信中,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范老师半路接班,班上有一名女生因为家庭原因比较有个性,不爱学习,范老师很怕她带坏其他人。新学期开始,发现她更加厌学——上课不听,作业不交。和她谈了一节课,她始终一言不发,后来干脆摔门走了。范老师很生气,就把她拉了回来。结果拉扯的这一下,被家长认为是老师打了学生。虽然后来经过学校另外的老师(女生阿姨)劝说,家长语气有所缓和,但这名女生的态度一点都没变。范老师找不到突破口,感到很烦恼。
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比较常见的,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不是这样。我也经常遇见不学习的学生,说教多少回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冷静地分析问题,是不是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呢?
一、摆脱消极的心理暗示或定势思维
因为是半路接班,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这个班肯定不会很好,还没见到学生,就已经贴上了标签。对一些特殊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整天都在警惕着突发情况,结果就像“打地鼠”游戏,“坏事”此起彼伏,搞得我们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反而忽略了其他学生。
即便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肯定也会有其优点,我们不能只盯着成绩,可以从别的方面找到教育契机。
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今天中午,跟一个教幼儿园的同学去吃饭,她最能走进小孩子的内心,因为她深深懂得:再小的事情,到了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其实还是有“得过且过”的心理,或者说我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三、除了说教,还有别的交流方式
没有互动的谈话肯定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的,所以,除了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纸条、书信、在作业本或试卷上留言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使双方心平气和,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要形成家校合力
我们一定要让家长明白我们跟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候,家长跟孩子站在一边,也是人之常情,我们要理解,并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家长达成一致。
五、软硬兼施
这里的“软”和“硬”不是指语言上的说软话和说狠话,这里的“软”是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硬”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原则性和坚定性。
真正地爱学生,一定不是口头上的说教,一定是采取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一定是让学生明确地感觉到老师没有放弃我,老师一直在努力地帮助我。
朱永新老师说:作为一个老师,静下心来,你问自己:和学生在一起,我幸福吗?我们双方都能成长吗?如果你毫不犹豫地由衷地回答“能”,那么,你一定是个好老师,一定是个幸福的好老师。
我愿意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成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