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重庆,遇见自己
重庆,相逢数次,最终都擦肩而过。恰逢良机,能有一段细细阅读她的时光,窃喜。其二,这座城市,且不论她极富有特点的巴渝文化,单是有着浓浓学术氛围的西南大学一隅,就令人徒生向往之心;最重要的,这里还有我们的朋友。于我们,故人重逢,人生幸事;于友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斯为题记。
一、 启程——我们一起在路上
2018年1月15日晚,蔼蔼暮色中,参加师大附中行走课程之“遇见重庆”的老师们纷纷踏上开往重庆的列车。这仿佛是一场温暖的聚会。以前熟悉的,促膝交谈,把酒言欢;以前不熟悉的,乍然相逢,从此结缘。刚启程,老师们之间就架起了一座座沟通交流的桥梁。所以,行程虽然1102公里之遥远,但时光却转瞬即逝。就如同席慕容所说:“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二、 初识——初与君相识,犹如故人归
仿佛命定的缘分,双脚一落到这片土地,内心便觉得安慰而踏实,没有突兀,亦没有违和感。坐上接待的大巴,入住到校园里的兰苑宾馆,美美的睡上一觉,吃完可口的早餐,便开始了一天的课程。上午是班主任张健老师主持的“破冰活动与学习型小组的建立”。一上午的时光如同水一般悄然漫过:张老师从介绍“上课导师的情况到漫谈所带培训班的感受再到讲诉自己的亲身经历。看似散漫,实则凝练。这些如同聊天般的交流方式,让听课的老师沉浸其中。讲座中最动人的是张老师的经历以及张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张老师的经历婉转而动人:从专科到本科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他的经历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知识带给人的成长和蜕变,也让我们领悟到知识的动人力量会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层峦叠嶂。他家长里短的娓娓诉说方式让人感觉“初与君相识,犹如故人归”,师生的隔阂在不知不觉间便涣然冰释了。讲到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张老师认为,教师要视野开阔,多关注身边,关注国家、社会与学生。因为关注,所以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瞻远瞩,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学科与社会的融合,学科与育人的真正结合。
三、入境——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做教师有无课程意识?有无通读教材的意识?有无研究儿童的意识?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抛出的一粒粒的石子,顿时,涟漪四起,引发了所有听课教师的思考,也引起了每一位听课教师的注意力。李大圣老师的课堂,有切实的理论的支撑,有丰富的案例的佐证,有幽默风趣的谈吐,有行云流水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听课既是一种充电,又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实则为盛宴。听完李老师的课,叶圣陶先生的“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在脑海久久回荡。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重视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李老师认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教师的成长基于对自我教学经验的反思,基于对儿童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基于对文献的研究。这样的成长模式,清晰而具有操作性,给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也倾囊相助给出了方法。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李老师关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她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要注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自己学。在这个过程中她运用形象而生动的案例使老师们明白:“勾引”眼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头到尾保持专注;“勾引”一群人,使学生用正能量、积极的心态来进入教室;运用同伴影响,同龄人相互影响的力量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创造正能量的同伴文化至关重要。“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虽然做教师一路的成长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但一路风景无限,且行且学习,且行且反思,学会做学生的学生,换位思考,方能真正拥有“做学生的先生”的成就感。学会做学生的学生,换位思考,方能真正获得“做学生先生”的幸福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或许是西南大学这满眼的绿色让我们打开了开放的心灵;或许是和一位位老师的思想的碰撞点燃了我们思考的火花;或许是这样的行走方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待,虽是寒冬,亦有韵致:遇见重庆,遇见的是久违的那个自己,遇见的是未来的那个自己。人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惟愿这段短暂的学习之旅会让我们都是彼此唇边浅浅的微笑,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图片:沙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