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家嫂子给上小学的孩子的压岁钱,从百元大钞改成了一元钱一百张,让我感触颇深。
嫂子说,一百元钱孩子拿着也不方便,最后还是要给爸妈保管,这个年纪的孩子可以自己买些本子和笔,或者想买点什么买点什么。虽然有些晚,但我想孩子一定很高兴可以自己支配零花钱了。
现在很多家长们很避讳和孩子谈钱,一个是害怕孩子之间会对家长的收入进行比较,对一些中低层收入者来说这会很尴尬和羞愧,另一方面,家长们觉得孩子还太小,不需要关心钱,需要的话会帮他买,防止他养成过度物质主义的习惯。
其实大可不必,已经学习过数字并会做简单运算的孩子,如果开始关心大人的收入,那么他们在收集到别的孩子家长较高的收入信息后,无论从自尊心角度,还是出于隐私考虑,反而不会透露自家的状况。
宠坏一个孩子有时候不需要很多钱就能达到,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和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宠爱孩子,他们会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孩子也有可能被宠坏。
所以,谈钱不是问题,不谈钱才是问题。不谈钱,就不会用钱。
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有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以中国来说,更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够往更好的学校去学习,上大学已经成了一种必然,更不用说在像美国一样的西方国家,孩子们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就要自己背负助学贷款来上大学了。
你能想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连几百元的自行车都没买过,却背着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助学贷款去上大学吗?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被问到诸如:“我们家有钱吗?”“为什么他家的房子那么大?”“你赚多少钱?”之类的关于金钱的问题,忽略或者回避都不是好的方法,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反溺爱》。
《反溺爱》是一本“谈钱”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财商教育的亲子家教书,在今天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钱”成为家庭中备受关注、无法回避的话题,但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却让家长无比头疼。
这本书意在纠正大家的认知偏差:家长以为钱最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
这本书既是财商启蒙的实用指南,又通过9堂家庭财商课教给孩子财富的知识、幸福的学问,并为万千父母提供指导:运用金钱的智慧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懂得取舍和慷慨等良好品质。
《反溺爱》的作者是罗恩·利伯,他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你的钱》(“Your Money”)专栏作家,曾经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也曾任职于《财富》、《快车公司》等杂志。出版了三部作品,除本书之外,他的Taking Time Off(《忙里偷闲》)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除了畅销书作者的身份之外,罗恩还是一位犹太裔父亲。多年来他一直致力研究儿童教育和金钱的课题,并根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通过采访、调研和正在《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及在脸书上与粉丝互动而积累的丰富洞察,创作了这本书。
书中关于如何用和孩子“谈钱”的方式教养孩子,我分享以下几点:
一、不要回避孩子关于金钱的问题
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会对金钱产生兴趣,就比如我儿子,在小家伙两岁左右的时候最喜欢1元的硬币,即使爷爷拿一张百元大钞和他换他也不换,因为他可以用这个1块钱去小卖铺坐“摇摇”(插电摇晃放歌的玩具),但是一百元他就不知道是干嘛的,我告诉他这个红色的纸可以换一百个他那种硬币,由于对数字还不认识,他听了也没什么感觉,只是仅仅抓着那个圆圆的硬币。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对平日里最常用的“金钱”也会非常感兴趣,总会提出各种关于金钱的问题让大人头疼。
但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对钱我们都是又爱又恨,总是认为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展现出了大多数人对金钱的无奈,有些时候,我们对金钱的一些负面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
其实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利用这种工具让自己生活幸福,而不是怕它带给孩子“被宠坏”、“物质化”的负面影响。
如果孩子不能正确认识金钱,又怎么能利用金钱来给未来添砖加瓦呢?
有时候孩子提到钱,家长就会保持沉默,或者经济困窘的时候又羞于说出,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告知孩子金钱的真实情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福格蒂认为:对孩子说实话,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表示你和孩子可以一起面对难题。孩子也会明白,只要他们想知道真相,就可以信任你。
二、给孩子零用钱培养孩子的耐心
给孩子零用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和储蓄,这是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用其他方式学习到的技能。
对孩子来说,在小时候给他零用钱,是一个犯错也不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时期,而给零用钱最大的好处是培养他们的耐心。
学会延迟满足,对孩子非常重要。我们要把零用钱当做教育工具,时刻想着:当孩子大到不再拿零用钱而是大笔资金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从小积累的使用金钱的经验,往往可以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并妥善使用金钱的人。
新西兰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中显示,追踪从出生到32岁的1000人中,孩提时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更难存到钱,更不用说为自己准备养老的钱或者购买股票等资产。
总之,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练习,孩子就能克制自己,避免麻烦,把钱用在能让他们感到开心的事情上,而给孩子零用钱无疑是最适合也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就像我开头说的嫂子给大点的孩子1元钞票的事情,我在后来了解到:在平时购买学习用具之外,孩子还会攒钱参加学校的周末北京游园活动,每月学校会组织小学生去北京参观博物馆或者一日游(每人60元左右,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大的开销),家长给带些吃的,一天回来写读后感或者作文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因为我家大孩子语文比较好,所以比较热衷参加这类的活动。
我觉得对于零用钱,孩子已经学习到延迟满足一些较大的愿望了,相信随着年龄增加和对钱使用的频率加大,她一定掌控的更好。
三、分清“需要”和“想要”,让孩子聪明消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双十一”、“双十二”、“女人节”等各种为促销杜撰出来的节日层出不穷,主播行业的兴起,也成为“剁手”花钱的好去处。
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买回来的东西根本没穿过用过就已经不想要了,大人尚且如此,对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要他们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更是难了。
但是自制力其实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让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就可以了。
“需要”就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没了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我们需要的范围。
而“想要”的范围既包括需要,更往往在需要之上,比如一件普通的衣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动辄上千的奢侈品大衣可能就属于想要的范围了,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延迟满足。
1、制定消费的指导原则
这是针对“非日常必须品”也就是“想要”来说的。科学家玛丽·马修森提出了“计算快乐产出比”的方法值得借鉴。
大部分孩子都会经过“要这个、要那个”的阶段,家长烦恼如何拒绝,“我们买不起”不一定是真话,“我说不给买就不给买”也不太满意,答应孩子吧,家里已经有一堆不玩的玩具了。
马修森却将满足孩子的要求转化成一种投资的概念:让孩子自己预估一下,他想要的物品能够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享受。因为她注意到,最贵的玩具虽然一开始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玩的时间并不很久,便宜的比如收款机和玩具屋会让孩子玩好几个小时。
2、给孩子示范聪明的消费技巧
这个我自己亲身试验,效果比较好。
带着几个孩子去肯德基吃汉堡,我没有直接去排队购买,而是选好座位开始在手机里面找优惠券,现在只要免费加入会员,就可以随意选择,我告诉他们有优惠券就可以免费得到一杯可乐或者几块鸡块,下次的时候他们可以自己找优惠券,我按实际购买价格把优惠的那部分钱给他们,孩子们挺高兴的。
3、可以制定有趣的购买惯例。
书中的奶奶会在一个固定的日子给孩子们1元钱,带他们到1元商品店购买东西,孩子们可以随意的选择一件东西,适当的时候大人可以给一些提点,告诉他们买那些东西才是正需要的,哪些东西买回去是过不了多久就弃之不用的。
比如文中的一个孩子看中的一个飞盘,但奶奶告诉他家里的狗又馋又懒,可能不会去接他的飞盘,孩子果断放下了,这样孩子能学会很多东西。
虽然现在1元商品店很少,但是2元店、10元店还是有很多的,花点心思不难找到。
四、让孩子去工作
可能有人认为这太夸张了,难道几岁的孩子也要工作吗?
但其实孩子可以胜任许多工作,孩子可以在打工中学到职业素养,包括倾听、发展自我、与别人合作、全力以赴,以及有始有终地做好一件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在《远大的前程》一书中提到:最近几十年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降低了很多。他指出,其实“孩子热切希望承担真正的责任,而且当大人赋予他们责任时,他们会非常满足。”
美国一档真人秀节目叫做《小小厨神》,有个叫莎拉·莱恩的小女孩成功晋级决赛,她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但是她已经拿刀在火炉上煮东西好几年了,甚至可以做出惠灵顿牛排等非常复杂的料理。
在日本,与莎拉年龄一样甚至更小的学龄期儿童,每天都要自己打饭、打菜,还要清理餐具。这件每日例行的工作被称为“荣誉的用餐时间”,这么叫是想让孩子知道,即使是平凡无奇的一件事,也有它的严肃性。
每天老师离开后,值班的学生就得穿上厨师的白色围裙走到学校的厨房干活,然后提着又大又重的锅回到教室,帮助同学们打完饭菜后,再把锅送回去。
调查显示,75%的日本儿童认为,勤奋工作是最重要的事,当然日本人的勤奋也已经蜚声国际。
因此,要想让孩子们懂得工作的意义,并从工作中学到那些美好的品质,需要从更小的年龄做起,虽然不容易,但是可以练习和坚持。
以上,《反溺爱》这本书揭示了父母们认为不应过早地和孩子谈论金钱是片面的,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孩子对金钱有最初的认识的时候,就该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金钱方面的教育:
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零花钱,以培养他们的耐心;
教孩子分清“需要”与“想要”,让他们学会聪明地消费;
告诉孩子工作的意义,培养他们的毅力,
这些优秀的品格都可以通过财商教育来培养。
到他们长大以后,我们也不需要为他们做任何决定,因为孩子已经学会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够处理的财务上的任何问题,这将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