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今天是你陪我走过的第732天,感谢一路有你。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运动,不负时光、不负卿!
ps:本简书记录了我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以来所有的文章。我相信:这就是存储,就是一个仓库,只要不断的用时间和行动耕耘,将来也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资源---马琛。
以下视频是一位朋友发的他女儿,无意之间点开,“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遥远的救世主》书中借用,因为没词能形容。真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原来美妙的歌声不止是在电视里,在身边也有!(我听了好多好多遍)
学习笔记(图文无关):
昨天我们聊到了“锤子”这个说法,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手里拿着一把锤子,什么事情都想用这把锤子来解决,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会怀疑自己的锤子分量不够大。
还有一个概念“熟练的无能”,也是说的锤子,你手里拿把锤子,舞得得心应手,但实际上,你面前的有些事根本没办法用锤子解决,这就是“无能”,而锤子耍得是相当的好,就成为了“熟练的无能”。
今天学习的主题是“‘格物’的陷阱”,我们也就一起学习“格物”的概念。
国学里有一个说法叫“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概念:你要获得知识,就要“格物”。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认知的起点。
其实“格物”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它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对于“格物致知”比较通行的解释就是:
对纷纭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就像书架上的格子摆着整理好的书籍一样,这是“格物”,“格物”然后就能“致知”。
“格物”的陷阱
认知就如同是一个产品,是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内在设备,去加工形成的一个相对成体系的、完整的、有条理的知识。这可以说是认知的普遍规律,但是,这里就包含着某种认知的陷阱。一旦一个框架、格子在你内心形成,外在的各种可能性就会固化,你的想象力、判断力都会被局限在这个框架里。
比如:你和一群朋友去郊游,当你看见天空的云朵,你会觉得没有什么规则,是奇形怪状的云朵,但当一个人说“那朵云像中国地图”的时候,你的认知就好像被他的话贴上了一道符,再也无法无视眼前的“中国地图”云了。
这就是我们认知本来的特性,它的好处是避免了无谓的能量消耗,以最快的速度过滤掉那些不相干的信息,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认知。
给你讲一个故事:
最聪明的人犯的最愚蠢的错误
一家著名的银行——雷曼兄弟,这家公司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了,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倒闭之前,雷曼兄弟公司聘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来给他们下诊断、提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结果是:在不久的将来,有几家银行会消失。这个结果雷曼兄弟的老板查理德·福尔德表示推测的不错。
但咨询师接着说,“雷曼兄弟公司如果还继续执行现在的经营策略,未来将会出现亏损”。这个咨询师的潜台词可能是“你们还不悬崖勒马,很可能就会倒闭”
尽管咨询师说的很含蓄,福尔德和他的同事认为“这完全不可能,我们公司一百多年了,这个结果简直太离谱了!多谢你们提供的建议,但是钱是不会付的”。
这可能是雷曼兄弟犯的非常重大的一个错误,也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很快这家公司就倒闭了。
事实上福尔德当然是希望公司能够永续经营,兴利除弊,化险为夷,否则他也不会请咨询公司来。但是,他为什么又坚决拒绝了咨询师的建议呢?因为他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定、明晰的认知框架——福尔德由衷的觉得咨询师的结论不靠谱。
我相信,福尔德心里一定有一个关于雷曼兄弟公司非常明确的未来,而他形成的这个结论,也是一定有大量的事实来支撑——福尔德的结论也是“格物致知”的结果。
当你心中有这些格子的时候,外在的现象就会不请自来,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占满了这些格子——你的内心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结论。这样一种认知结果是灾难性的。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最聪明的人犯的最愚蠢的错误”呢?
有一点是明确的: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证据从来不缺乏,关键是你的认知框架能容纳吸收什么样的证据。
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冲突,并不是证据的冲突,而是认知框架的冲突。
我们要学会,用一种侦察兵的视角,而不是司令官的视角来观察问题。
愿你有一个美好的心情!
郑武林 2019年3月25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