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和王夫人、宝钗、黛玉有一段家常话儿。这段话看似闲文,实则却不是闲文。和《红楼梦》中任何一个段落一样,不仅是“桥段”,也用来刻画人物,更伏线千里,不着痕迹地为后文埋下伏笔。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
这个桥段中的重要之处首先在于“药”。在这个段落中,王夫人似乎建议黛玉换医生,至少是换个药方子。她提议吃“天王补心丹”,当然,这个药名字她忘了,是在宝钗的帮助下想起来的。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王夫人这个舅母对待黛玉这个父母双亡的外甥女怎么样。
读《红楼梦》最重要的是不要“贴标签”,不要“对号入座”。比如王夫人,我们不能本能地认为她是薛宝钗的姨妈,她一定希望宝钗嫁给宝玉,因此她对林黛玉就不会真心实意地好。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王夫人对“爱情自由”的林黛玉充满封建家长式的偏见。
须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之前,绝对是“地下情”。(第三十二回之后只有袭人和紫娟心知肚明,却也只限于暗示,没有明白说破过。)王夫人不会因为自己所不知道的情节而嫌怨一个孤零零的晚辈。
这个药方子是什么呢?这个药不稀奇,现在也常为医家所用。这是一副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药。也就是说如果因思虑过度,耗伤心阴,阴亏血少,心失所养而神志不安,虚烦少眠而起的病,就可能吃。医生有时候也把它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的病人。
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对病理药理的理解也不会超过王夫人之类,至少我们看来,这个方子林黛玉是可以吃的。那么林黛玉原来吃什么呢?“还是‘人参养荣丸’”(在第三回林黛玉刚刚来到贾府时就这样回答贾母),这个从宝玉的回答可以看出。人参养荣丸比天王补心丹,怎么样呢?医家一般认为,人参养荣丸主要用来补气,所以中医有的观点认为以林黛玉先天不足的情况,且心事重重,往往阴虚火旺,应该滋阴降火,这种药本来性温,可能病人会“虚不受补”。
虽然,这些都是医家的讨论,王夫人也不比我们这些人更懂得治病。但是王夫人毕竟已经和黛玉生活一些日子,她知道这个外甥女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心理状态,她自会觉得“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会比温补的药更对症。这应该就是她忽然过问林黛玉吃药的理由。
这也就看出来,王夫人对林黛玉不是不照顾的。作为长辈,尤其是孤女的女性长辈,王夫人表现出的是不温不火的温暖与关心。应该说,作为舅母,她没有所谓“阴险”“冷酷”“伪善”。她虽然是一个绝对严格遵循封建礼法的母亲——这在宝玉调戏金钏时候她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只要不触及当时正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她仍然是一个相当和善、亲切的长者。
在这个桥段里,只有一句台词的薛宝钗也是很有意思的。她在王夫人无论如何说不出药名的时候才试探着说出来,这很符合她“藏拙”的一贯风格。而关键时刻,她的帮助也让王夫人摆脱了困境,这也是薛宝钗一贯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她在长辈、同辈和仆人中赢得了好印象。这和她后来在金钏跳井之后,用自己的新衣服为王夫人解决了想要补偿金钏又没有准备的困难一样,近乎雪中送炭,令人印象深刻。这和她后来用自己家店里的货物,给黛玉每天送燕窝一样,令人心生温暖。宝钗无疑在学问上是好的,她对药学的认识至少不弱于宝玉,可是难得的是她的贴心,这或者就是宝钗也拥有相当多“粉丝”的原因吧。从这一点讲,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宝钗看作是一个美丽爱情的破坏者。她在众人眼里是可爱的,但是却不是那个人心里“被爱的”,这很无奈,因为爱情是完全属于个人感受的,别人没有办法。
宝玉在老妈面前顽皮得近乎讨厌。“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这句话讽刺迷信的中老年妇女,一针见血,也十分刻薄。不过他最后说“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这个却有意思。作为读书人,贾政是遵奉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所以他斋戒,但是没有见到他像他的叔叔那样去炼丹之类的。所以,他对王夫人的抄经文供菩萨之类的行为一定是不屑的。从这里,你说宝玉不了解他的爹吗?
《红楼梦》啊,如果我们像吃话梅一样放在嘴里“含”“嘬”,像喝茶喝红酒一样放在舌头尖上“品”,那味道丰富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