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丨《齐物论》章三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近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彀(ɡòu)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解:

上章末提到,庄子对人类“莫之能止”的盲动感动悲哀。他探问背后原因,却没有深刻建树,只能归结出“成心”对人有重要影响。而这个“成心”非他所发明,它早已为世俗认可。(“愚者与有焉。”)庄子本人追求“独且无师”,如何破除成心是他致力的方向。

成心生是非,是非无定。庄子进一步推出“言未定”。在言的问题上,他提出两组“是否”疑问:一问是否有言,二问言与彀是否有别。这里有待区分两种“言”,一是本真之言,二是是非之言。以是非之言论,无言;以本真之言论,有言。以是非之言论,言与彀有别;以本真之言论,言与彀无别。

本真之言和是非之言有何区别呢?庄子以道比之(可见“言”的地位)。与是非之言、本真之言相对,道有真伪之道、本真之道。在“是非”与“本真”之间,庄子用了一个“隐”字。“隐”不是消失,而是藏起来了。庄子没能把“隐”的深刻处充分揭示出来。

“往而不存”“存而不可”是庄子对道、言自“隐”的另一洞见,但他没有说下去,没有认识到道、言的在世(人)形态即是“往而不存”“存而不可”。

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

解:

上面两段集中讨论了彼、是相因的道理。彼不单是彼,它还是是;是也不单是是,它还是彼。以生死为例,说生时,一定是照着死而言;说死时,又一定是面向生而说。

面对彼是相因的困境,庄子倡议一种“枢”的视野。什么是枢呢?先以彼是为例。彼是好比线段的两头,人位于线段中间,只能朝两头中的一头看,要么看到彼,要么看到是。但枢不一样,枢是放在线段中间的圆盘,你站在上面,自由转动,不但能看到彼是,连彼是以外的天地也纳入其中。

这样开阔的视野当然不会再局限人于彼是的争论了。庄子将此般方法、境界称为“以明”。(本章第一部分已经提到)

但“以明”真的“明”了。且看更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庄子内篇七篇,是一个系统的道体的论述,从逍遥游的物化,人化,神化的开篇,怎样解脱物质的控制,进入齐物论的深沉分析...
    玄中山人阅读 10,085评论 2 19
  •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
    黑鸿升阅读 54,665评论 0 11
  • 文章结构 1.由天籁引出“一切自取”:人籁——比竹;地籁——孔窍;天籁——自取。 2.由“自取”列举出人为外欲困扰...
    295442de7134阅读 4,900评论 0 5
  • 很矛盾,判断不了那种感觉。 我能感受到初次见面时,他留在我后背的目光,不灼热但时间够久,如果说这一次证据不够的话,...
    野有蔓兮阅读 2,642评论 0 0
  • 车站吵架一别之后,梦婷和亮子一直没有联系。离别当晚,亮子打了一个电话给她,梦婷拒接了。第二天亮子发了两...
    微微风吟阅读 3,27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