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开始,会关注一些人的某些话,瞬间的感动,以致铭记的感激,从此形成对一个人的深刻印象。
中学毕业,考上大学,有种找到归宿的安稳,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可那时确是心中充实的喜。感激中学时代那些言传身教的老师,当面致谢,那时中学流行同学录——一个小册子,分发给好友写下想对自己说的话。特地准备了一个小本本,准备了笔,和老师交谈中,不失时机的递给老师,请他写下点什么,"内心充足,学有所成",然后写下他的姓名。很平淡的话,当时很感动,后来翻起来看,还是很暖心。
中学时代教过自己的老师很多,可记住的实在有限,仔细想想,大抵只有两类:要么才华出众,某个时刻或长久以来令人印象深刻;要么德才兼备,言传身教某个背影都有大家风范。他是教政治的,他属于后者。
最难熬的也是中学时代,高中时期,且不说躁动的内心,无处安放的情绪,只繁重的学习,就让人身心疲惫。那时,频繁的考试,考的好了,考的坏了,哪家欢喜,哪家愁了,对于神经衰弱、情感敏感的我们来说,可能比惊弓之鸟境地好三两分。那时,会在某次不如意的期末考试后的寒假长时间的看书,当然不是课本,是小说,闲书,记得有一年寒假看了三毛的很多书,最后才发现三毛著作太多,而她的书除了《撒哈拉的故事》有平凡的幸福,其他的书,起码读过的,有太多的悲伤。那时,异常的希望交流,说话,说出自己也许不算科学的观点,说出自己压抑胸腔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无处释放的情感。除夕之夜的鞭炮总能吵醒早睡的眼,手机在零点左右也一片欢腾,各种祝福挤进来,有时一大早一条一条的翻,心情莫名的激动,转发的会一律删除,那些手写的,哪怕再短也一读再读,心情莫名的感动。
中学时代一起读过书的同学很多,可最终留下的也就那么几波:过年一直聚到一起的,虽然不常聚还是会联系的,还有就是微信、QQ通讯录里的。
长大了,每个人似乎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薪金,不同的生活,有的结婚生子,有的恋爱甜蜜,有的独自打拼,也有的依然固执。大家都很忙,或者说陷在各自的小环境里分身乏术,体会生活的琐碎,明晰精力的有限,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小圈子。可我们依旧需要感情的东西,就像需要吃饭,需要穿衣,需要出行,需要工作,需要维持生活的诸多东西。"2019可以更加勇敢丰富洒脱 新年快乐",和她在2017年有次深入的谈话,断定:她是个不错的人。
有时候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