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习效率,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最快的学习方法,但是很少有去思考,为什么有一些方法效率非常高,而另一些方法你就算浪费再多的时间,效率始终很低?
我们来把这个问题的核心剖析一下,其实这是一个关于有效输入的问题。
我们把学习的对象分成两个种类,第一个是对知识点或者信息单元的记忆部分;第二个从广义一点来讲,与其说是学习一个东西,不如说是掌握某个事物,它不一定是一本书里面的文字,图形知识,它也可能是一次演讲,一次发言;也可以是你需要进行的一个表演,一个系列的动作表现。
这里我们要提到两个学习方法:模仿,仿真。
我们先从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模仿开始:其实模仿这个点,我觉得大家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学习论到底就是去模仿实现我们要学习的对象,而对象可以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知识,类似于我们的文科理科,以知识类型为主的知识;另一类是动态知识,像打篮球,打羽毛球,游泳这种是通过你的身体,你的大脑去学习的一种综合协作性的动作模式。
那么平时我们在进行动态知识学习的时候,比如游泳,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学游泳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跳进水里面去学,而不是在岸上干划拉。
这一说大家都觉得很理所当然,没人会对这点有什么质疑,因为你只有真正在水里练习,你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水流给身体的冲击,给你的阻力,你才能切身地感受到你身在水流当中,周围环境给你的各种阻力和助力,你才能学会平衡好各个方面,让你习得游起来的方法。
那我们现在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学习上面: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应该怎么学?
学校里的流程,通常是由老师把这些东西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基本公式,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这个庞大绚丽的文化知识架构传输到你的认知里。
要是大家都能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进度一节不落,每个知识点都吸收得很好那当然最好,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根本没有几个人可以一节不落,一个点都不错过地按照规划去学习。而在未来进入职场,进入工作当中时,我们就更加没有时间以这种搭积木的方式去把整个学科事无巨细地去遍历一遍,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对我们有用,就算在学校考试,也只有那20%的核心知识来构建整个基础。
类似数学以及理工科这种复杂度比较高的学科,用模仿来举例子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因为理工科的学习更加像搭建一个知识网络。关于知识网络的具体方法,我在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过,大家可以去我的主页里面去看看。
那么下面我们以英语来举例:
我们的目标是要进行一次全英的presentation,为公司介绍一个产品。而背景情况是你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练习英语了,在学校里学的基本上也快忘干净了;但是这次演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你要代表公司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进行介绍。
我相信这是进入职场的各位都会遇到的场景,大家都会在各种各样的状态下接到类似的紧急任务,需要你在短时间内准备好。
现在我们对英语演讲这个目标去做一个分析,我们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完成你的英语介绍内容,一个是顺利在一个多人会议场景下流利地表达出你想要说的内容。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说,第1个,你要用英语去介绍这个产品。我们需要做成这件事情,而现阶段因为英语长期没用不再熟练,我们需要先练习英语表达,那么这时候难道还跟以前一样从单词开始背?这肯定不可能。
在你进入社会之后不会还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去一步步打好基础,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直接以你最终的这个表达的文稿为目标,去快速的建立和修改你想要的英文产品介绍。
那么,你要去模仿的是什么?就是其他类似产品介绍的文案,没有相同的产品,就去找相似的产品,相似的产品没有就找类似行业的产品。总之去找那个和你目前这个状态最像,情况最接近的优秀个体去模仿,将这些成熟的文案作为你的模板。
就好像平时我做PPT一样,最快的方法永远是拿别人的PPT来改。
当你拿到一个其他产品的英文介绍的时候,你是不是起码已经有了完整的架构,上下文关系,介绍方法,以及通用的一些过渡连接词?这里面还可能会有比较成熟的行文风格。如果你想要把这些元素一个个单独精通,你要花多长时间才够?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一个惯性就是,你需要先把所有的基础元素都学会,你才有能力去拼凑出一个你想要的作品,或者说结果。但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最快的方案应该是你直接拿到一个成熟方案,你先把这个方案给学会之后,以这个为基础,再对其中的元素进行扩展延伸。当你把这些模板熟悉了,掌握了之后,你就能快速继续深入学习,扩展边界。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你全程都会有成就感的反馈,你是以一个成熟的作品的形式去进行,你不会觉得你努力了很长时间,一直看不到成果,看不到进度。从基础开始一步步的搭建是可以的,但这却是一个非常耗时低效的路径。
我们来对第一步的模仿总结一下:先找到一个类似的成熟作品去借鉴,以它为基础去修改成你需要的作品;然后再将它的架构,文本结构,过渡,衔接甚至是风格给学习下来,精通;这样几次下来,不仅你的presentation很快能完成,你以后再做这类工作都会快很多。
现在来到第2部分:
对整个场景的仿真。
大家是不是以为准备一次英语演讲,你需要准备的只是演讲的内容和语言本身?
其实是远远不止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场景的全局:你的英语演讲介绍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你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面,对着一群特定的人,然后你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表情语气,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位置还可能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还有一些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所有的这些元素,才是你那天的英语演讲所包含的所有成分。
为什么我们要说得这么广泛?就是因为刚刚我们上面说的所有东西,它们都可以影响你演讲的状态。
演讲并不是一个按着流程编码的程序,你不是要把稿子一字不漏,一个标点不漏地背下来,然后在台上背诵。这是佷不靠谱的做法,你上去演讲的时候,你实际上的用词,语法,动作表情,都可能和你昨天练习的时候不太一致。
这是一个动态的表达过程,人是具有实时修正这些内容这些方式的能力的。因此如果你想把这一次的英语介绍准备得十分充分,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去到你即将进行演讲介绍的那个场景,在那一个场景把你的动作语态,姿态表情甚至路线规划好进行练习;注意,练习的是一个模式,不是一个机械的动作流。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记忆文稿的时候,你的稿子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内容,而是一个综合的,多角度的内容;你走到哪个地方讲哪一段词,和观众进行怎么样的互动,这些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你提供一些标杆或者分界,通过这些不同的标识,将你的演讲内容分成一个个区间。
这样子你背下来的这篇文稿会是一个生动,多角度,多维度的记忆形态,当你到了演讲那天时,你会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你连怎么走,怎么挥手,怎么互动你都练习过,还能提供对应稿子内容的记忆提示。
这时候现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没按照你的规划去进行,你也可以胸有成竹的去临场应变,调整表达的轨道。
这个就是模仿的最终形态,将未来即将发生的某个场景,尽可能地复刻出来。而你提前尽可能的多维度去感受你未来所要做的事,去准备,那么这个准备过程相比你干巴巴地去背那一页纸上的内容,会更加形象深刻。
大脑对这种干巴巴的纯文字是很难背诵下来的,不要只靠死记硬背;大脑非常喜欢图形化,多维度的信息,当你面对的是越鲜活的场景,你的记忆就越是深刻。
好,现在模仿和仿真这2点我们都已经说完了,这里还想提醒一下大家,不管是在学习什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你的目标是什么,一定要非常明确,时刻去纠正你的每一次训练的方向是不是在那一条正确的路径上。
希望你能用最快最高效的方法,去达到你希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