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香酿酒,斟与山鬼听。
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追求,是被看见。
即使有人说自己喜欢做幕后,
但根本上还是追求被看见,只不过期待的方式不一样。
或许是自己幕后的名字出现在某个地方;
或许是默默的行为被人看见,被人赞扬;
为了让自己看见别人,也能够让他人看见自己,
学会赞美就成了必修功课。
而赞美的本质,就是告诉对方:
“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的好了,我看见你跟别人不一样了。”
就如同剧院的灯光师,在黑暗的剧院中,
用手中的追光灯找到那个与众不同的人,“啪”地把灯光打在他身上。
你看见他了,他也被其他人看见了,
那个时间,周围的期待的目光和身体里蕴藏无限的能量——
他想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我也从书中最容易上手的打追光说起。
01.
发现差异
赞美要发现差异,发现对方跟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不是对方与自己的差异,也不是跟普通人的差异,
而是对方跟他群体所在的差异。
就像小时候自己考了60分无所谓,而学霸考了90分在难过;
你对学霸说:
哇,你已经考得挺好了,你看我才考了60分。
这时候学霸即使嘴上不说,但估计十有八九会想:你能跟我比吗?
所以,一定要注意选择的群体。
比如你结识了一家公司的CEO,想要赞美他的水平。
低水平的夸奖通常是“黄总,您的水平真高”。
把追光灯的位置找准,可以这么说:
黄总,您看您这么大领导,居然还重视一线工作,每个月还要专门抽时间来工厂看看。
把光打在有群体差异的地方,才算到点了。
相反地,如果没有将对方和其所在的群体对应起来赞美,就容易闹笑话。
如果上面的黄总是一个小领导,深入一线是他的本质工作,
那这就有点阴阳怪气了。
再举个例子:
谈过恋爱的男生可能都会踩过一个坑,
想赞美一下女友,就蹦出一句:
我有个朋友跟你长得很像;
你的性格好像我的前任……
这样至少得罪其中一个,甚至两个都得罪。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追着对方和别人的相同点大肆夸奖,是大忌。
总之,赞美之前一定要找到对方和他所在群体的差异。
02.
照亮行为
如果要夸同事,是直接夸他:
你真聪明,事情做得真快;
还是夸他:
这个项目这么困难,你居然这么快做完了,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吧!
按书中来说,这其实有点像小时候父母的表扬:
表扬孩子聪明,他就不愿意接受更难的挑战,因为要维护聪明这一形象。
表扬孩子努力,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也就更愿意做更多的尝试。
成年人夸聪明、天赋高,
其实变相地在说:你解决这个问题是应该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块写的有些偏颇,
从赞扬的角度来看,它同属于内部归因。
这里也不得不谈到心理学的归因理论:
人们习惯于两种归因方式:内归因和外归因。
人们通常有利己主义的倾向:
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是因为能力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内归因;
自己事情没做好,那一定是因为运气或者其他原因,这是外归因;
但是如果角度换成他人,则是相反的归因方式:
他人的事情做好了,是因为他时间多、事情简单……
他人事情没做好,就是他的能力问题和态度问题;
而成功人士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所以每次赞扬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强化他的内部归因,让对方获得认同感。
或许夸天赋和夸行为比,更多的人喜欢被夸行为吧:)
总之,这块我尚有疑虑,还得小心求证。
用思维去解决问题,用思考充实人生。
我是小白,我们一起向着远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