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惊叹于书半年200万的销量,我在几个月前买了书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很快看完,书里面的故事都很短,文字透露着一股千帆过尽阅尽世间繁华的透彻,时不时流露出一些小温暖,让人偶尔心生感动。这样的书看完就忘了书里的内容,只是在读的过程中偶尔给你片刻的慰藉,关上书本,你依然一无所有。不仅如此,你还得挣脱出这种舒适区,去到恐慌去磨炼、奋斗,这样才能成长。
昨晚去看了《摆渡人》,看了半小时就想出来了。我对于去电影院看电影一直是很谨慎的,碰到佳片那肯定再好不过,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可是万一碰到烂片真的会很纠结。用电脑看电影,刷刷刷快进,10分钟阅完一部烂片;喜欢的片子则可以反复回味,鼠标拖到自己喜欢的那几段,细细品味。而不管好片烂片,我似乎总有着一股要看电影结局的强迫症,导致最终我竟然坚持了下来。
电影中大牌林立,明星如云,用着浮夸的语气、动作、台词,云里雾里地讲述着陈末摆渡他人的故事。没错,影片里的“摆渡人”就是浅显的帮别人摆脱失恋苦海的人,然后再加上一些柔和了自己爱情故事的片段,大量的类似于鸡汤和段子的旁白,情节仿佛就是童话故事,导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YY。
书籍畅销是有原因的,我们虽然很久很久以前都在嚷嚷着“珍惜生命,远离鸡汤”,但是市场上仍然泛滥着各种鸡汤文学。因为有市场,所以才会有这些文字。世界太残酷,而鸡汤太暖,生命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摇曳,心灵总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抛开俗世的烦恼,沉浸于温暖的另一个世界。
而一部电影如果只有鸡汤和段子,没有任何内核来支撑,那在我看来,这样一部电影就是不值得看的,最起码不值得去电影院看。
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面的虽然也是做作的情节,虽然也生硬地植入广告,虽然也是鸡汤连篇,段子满屏飘,但是还算是在踏踏实实地讲故事,还残存着一丝原著的味道,看片过程偶尔还是可以感动一下的。加上因为有着众多的原著读者,因着一个巨大的IP,使得票房达8亿之多。
但是,我想,就像郭敬明拍完小时代系列之后,虽然很多他的粉丝很多专业的编剧影评人说看到了郭导的成长,看到了他的进步,可是《爵迹》的票房依然惨败,郭在路演的时候甚至伤心痛哭。
我都这么努力了,你们竟然还不来送钱?!让我好好哭一会儿!
张嘉佳在科大路演的时候讲,如果拍得不好大家不要失望,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听说《摆渡人》票房要过10亿才不会亏本,那么,不需要下一部,就这一部,就会让张嘉佳活成郭敬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