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文责自负】【450万权重会员+20年传统媒体写手,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
牛浦来到一个饭店里打听客船,店主人说:今天第一班船已经开呢,如果后面没船的话,你就只好住一夜,明日午后有船。那时候不像现在,哪有定时发船的,都是有船有客就走。
牛浦放下行李,走出店门,看见江沿上系着一只大船,于是又问店主人道:这条船开不开?
店主人笑道:这条船这么大,你怎么走?怎么着也得有个大老板包船,才有可能一起拼船走。
牛浦只好进了店,说罢,走了进来。“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一碗汤,一大碗饭,一齐搬上来。“走堂的”,就是店里的服务员。这些菜都是家常菜,芦蒿也是南京常见的蔬菜。
牛浦倒也不傻,他多问了一句:这菜和饭是怎么算价钱?
服务员说,饭是二厘一碗、荤菜一分、素的半分。这个价格,听起来还是很厚道。记得当年周进在山东五线农村薛家集教私塾,每天三顿、一素一饭,花费两分银子,这儿一分七厘一顿饭,但是有荤有素,关键这是南京大都市啊,不宰客。
牛浦把这菜和饭都吃了,走出店门,看见江沿上有一乘轿停下来,旁边跟着三担行李、四个长随。长随都知道了,可以理解为长期跟随的仆人,与短工相对应。
看这排场肯定是有身份的人。果然,那轿里出来一个人,“头戴方巾,身穿沉香色夹绸直裰,粉底皂靴,手拿白纸扇,花白胡须,约有五十多岁光景”,看到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上流人士,但是作者接下来又写,他是“一双刺猬眼,两个鹳骨腮”——好家伙,围观读者即使不是相面专业出身,也能想到这长相肯定不是好人。
只见那人走出轿来便吩咐船东:“我是要到扬州盐院太老爷那里去说话的。你们小心伺候,我到扬州,另外赏你。若有一些怠慢,就拿帖子送在江都县重处!”看过前面故事的读者,对这口气是不是似曾相识?前面也有牛逼人士坐过船、耍过横,那人名叫严贡生。
这里提到扬州盐院,那可是当年富得流油的权力部门,以致扬州盐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了土豪的代名词。明代甚至更早,朝廷就把盐业管理机构——两淮盐运使司设在扬州,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盐业主要靠盐商经营,扬州盐商在明代中叶以山西、陕西的商人为主,但很快让位给徽商。有学者曾说:“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清代到了吴敬梓生活的年代以后,徽商成了扬州盐商的主流。
管理盐商的机构叫做盐运司,或叫盐院。清代有四大盐业总管机构,分别位于直隶天津、江苏扬州、浙江杭州以及广州。盐运司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收取经营租金,盐运司的官衔为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