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饭马上要上班的几分钟,听老妈讲了一个几十年前的小故事,觉得很美,记录下来。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口猪,食量很大,每天要吃很多猪食,猪食一般都是用青菜壳剁碎煮熟,拌以米糠和剩饭等,猪食中午煮一次够吃一天。当时家里种着很多菜地,平日里猪吃的菜叶是不用愁的,但一到入冬,就过了青菜的季节,菜地里尽是芹菜、大蒜等,而且小猪也长成了大肥猪,食量增大,又要赶年前出栏,总不能让猪饿肚子掉膘啊,怎么办,办法总是有的,门前的冰溪河浩浩荡荡,水底长着茂盛的水草,水草呈浓密的深绿色在水底飘飘扬扬,是万物萧条的冬日里最好的猪草。
父亲好水性,家里猪食告罄的时候父亲就要下水捞猪草,大冷的冬天,午饭过后,稍休息一会儿,父亲扛一个大木盆,母亲怀里捂着一瓶烧酒,来到河边,哪里水草丰美,水深如何,父亲早已了然于胸。
喝一大口烧酒,让全身血液加速流淌发热,再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一阵浪花,几圈涟漪荡开,母亲在岸上死死地盯住水面,水面平如镜子,木盆也静静地在水面上漂浮,一分钟、两分钟,岸边寒风阵阵,正是南方冬天阴冷冻人的季节,母亲说每次总免不了一阵揪心,但一会儿功夫,父亲总是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钻上来,手里抱着一大摞水草,不停地在水里来回晃洗,然后扔进木盆。也有时,在长时间的水底憋气后钻上来正好头顶到了木盆底,两下没钻出来,母亲便在岸上急的不行,但父亲水性好,每次都安然无恙,丰收而归。一大盆水草跺碎煮熟放在大缸里够猪吃上三、四天。想着那扇着大耳朵的肥猪吃着猪食哼唧哼唧的满足样,吃进去的是草,长出来的是肉,那可是年底的一大笔收入,父亲和母亲抬着装满水草的木盆,满脸洋溢着喜悦。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猪饲料的供应也不是很充足,比如说米糠,要提前订,而且也不是每次订了就有。
也是在一年的冬季腊月(也许是冬天万物萧条,各种食物短缺的原因吧),家里喂猪的米糠没了,米糠之于猪就像米饭之于人,水草青菜充其量只是菜,米糠才是主要能量来源,那时候的一口肥猪是家里一笔宝贵的财产,人饿一顿没关系,但猪饿了直接损失的就是财产啊。
母亲有办法,没有米糠,她就找到一家豆腐坊,打上满满一桶豆腐渣,豆渣便宜,用豆腐渣拌猪食营养价值也是差不多的。
豆腐坊和我家一河之隔,中间要经过一班木头浮桥。
母亲说,也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阴沉沉的天空零星地下着雪霄,母亲一个人挑着木桶走过浮桥去豆腐坊买豆渣。豆腐坊蒸气腾腾,豆腐老板说刚开始做,豆渣的话要等好一会儿了,母亲于是在豆腐房等啊等啊,等热腾腾的豆渣装满两个木桶,挑着出门,外面已是雪霄漫天,阴冷的风一刮,路面结满冰冻,冰冻的表面就像撒了一层细盐,白茫茫一片已经是行人稀少。
一担豆渣约摸40多斤,母亲挑着它快步往回赶,想着下雪了,晚饭可以做一大碗咸菜蛋汤,蒸一碗咸鱼,再清炒一碗大白菜……,天色渐暗,母亲归心似箭。
走到浮桥头的时候,母亲傻眼了,老旧的木船和桥板木头被雪霄覆盖了三分之二,并且结了冰,滑溜溜的,老妈看看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鞋底磨损的光滑无比,这样子就算空手过桥也得小心翼翼,现在挑着40多斤的担子,怎么也不敢冒这个险,那时没有手机电话,无人求助,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正好有位汉子也要过桥,他义不容辞地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挑着就往桥上走,母亲小心翼翼跟在后面,到了桥那头,汉子放下担子就走,母亲一声谢谢都还没说出口,那人就走远了,想必也是匆匆回家的赶路人。
母亲随口说的往事仿佛是忆苦思甜,但我没有觉得这样的苦是不堪回首的,相反,我一直在想象那时的冬天,经常下雪,很冷,却很温暖。
那时的生活很穷,社会却很单纯,故事总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