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记忆一焦桐街与焦尾泉
山高/图文
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流趟着一段故事。有着千年历史的焦家传奇性并不逊色。
我是妹妹焦桐街,我还有个哥哥叫焦尾泉。我虽迈入暮年,一手却拉着繁华的方塔街,一手挽着中年的学前街,亨受着母亲河琴川河的恩泽。金童子巷,太平巷,周神庙弄,支撑起我的骨架,容我焕发青春再上路。我哥则没那么幸运,整日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为伴,早已没了活力,只剩焦尾泉三个字成了他的墓铭志。悠悠千载空悲切。想当年我们兄妹何等辉煌。
据县志记载,旧时焦尾泉源出石梅涧,向东南曲折流向焦尾溪。经山塘泾向东,一支流在周神庙弄至学前街之间,穿过焦桐街流入琴川河。
真正得名彼具传奇。据《后汉蔡邕传》载,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来常熟慕名朝拜言偃故里,在虞山游览时,忽见有人在用木柴煮饭,焚烧之木传出阵阵奇香,老蔡急忙赶去,从灶膛中抢出一块燃烧着的木块,丢入灶边的一个清泉水潭,那木块原是古桐木,可是制琴的上好材料,十分名贵。于是对蔡邕说家里还有,拿来送给先生。蔡邕得此烧焦古桐木作制成了一张七弦古琴,因焦疤做在琴尾上,故此琴名为“焦尾琴",那潭浸灭桐木之火的泉水,被后人称为“焦尾泉”。提供桐木人家所在的那条街,被人称作“焦桐街”。
焦尾琴琴声清脆激越,悦耳动听,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用焦尾琴弹奏了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琴因名曲而更有名,曲因琴而流传久远。
真如我们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同命运共呼吸。
201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