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
古代借以一纸素笺,寥寥数语来寄托心中思念,但这种方式在当时带有不确定性,于是便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赋。柳永因送别友人而写出了“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词句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可见,古时人们一旦离别可能余生都不复相见。那时的车马邮件都很慢、一封信可能数月之久才能送达,一人驾一马,身旁、腰间系着的是对远方人无尽思念的书信。
这种写信的方式也一直沿用到了近代,那时的电报与电话虽然已经出现,但并不普及。
人们仍然透过一张张橘黄色的信纸书写着纯粹的文字,犹如一片片的阳光洒落在岁月长河里,等待着有人来追忆。近代许多才子佳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恋到相儒以沫,从相濡以沫到相忘于江湖,都可以从他们的往来书信中找到些许痕迹。例如鲁迅曾把他和许广平的往来书信称之为《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日记被编为《爱眉小札》,所谓见字如面,大抵如此。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通讯工具也由最初这种单一的书信转变得多种多样。
70年代——电话排队“装机难”,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名叫做“静茹”的网友曾在微博中回忆她的70年代:“那时候,一个单位一部总机,专门有人接线的。听这种电话打外线一般要按0或者9,外线很难打,因为一个单位很多人用一条线,能打出去的几率很低。有单位的人打电话,都不花钱,就是费尽也愿意忍耐。”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70年代的手摇电话?那时,几乎每个单位的收发室里都有一台手摇电话,全天候有人接听。打电话得先摇几下,让邮电局的接线员给你接通电话,若是打长途电话,没有三五个钟头是接不通的,这就要看你有没有耐心了。1978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你最近回不回来?”13岁的严守一骑自行车赶到镇上,从上午排到下午终于用镇上唯一的一部摇把电话打通了矿上堂哥的电话……电影《手机》里的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看来好笑的,却是上世纪70年代最平常不过的一个生活片段。
80年代——有事儿您call我,小身材有大能耐
等到了80年代,有一个不停发出“嘀嘀”声的小盒子曾风靡一时,它就是让人们爱恨交加的寻呼机(又称BP机),最早期的BP机是单向呼叫,信息只能由呼叫方传递到被呼叫方,后来经过技术改良,诞生了应答BP机和双向BP机。应答BP机的内部装有无线电发射器,在收到信息后能够立刻反向发送简单的预设信息,通知发送者信息已经到达。而双向BP机不仅能反向发送信息,还可以用机器自带的QWERTY键盘编辑并发送短信。从BP机开始的即时通信,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效率。那个时候,购买BP机的人一般都喜欢用一根金色的链子把它拴在腰间显眼的位置。朋友聚会的时候,BP机一响,马上就会p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临别时,还要得意地说上一句“有事情Call我哦”,感觉倍儿有面子。
1985年11月1日,北京市电信管理局下属的北京无线通信局经营的“126”正式开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无线寻呼。当时,组委会的不少工作人员是“126”的“大客户”,126台为他们提供了“专项服务”。这之后,BP机变得炙手可热。北京复兴门长途电话局南门东侧的一间小平房,就是“126”营业厅,这里经常出现排队交费的长龙。市民赵先生也是较早使用BP机的人。赵先生记得那时候BP机就是商务人士的身份象征,“因为早期能买BP机的人不多,其他人见你有BP机,就会觉得你身价不菲。”
90年代——江湖大佬“大哥大”,夜半天河鹊信通
90年代,“大哥大”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大哥大”是术语为“模拟蜂窝电话”的移动电话,这位手机前辈方方正正,大小近似一块砖头,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还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随身必备之物,所以获得了“大哥大”这一牛气的别称。在那个年代,谁能拥有一部大哥大,简直就是派气十足。
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如今是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让摩托罗拉公司也没有料到的是,大哥大很快就得到了当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青睐。由于大哥大身躯庞大,使用它的人也多是商界大哥级的人物,物随主贵,很快成为身份显赫的象征。那年头,人们对私家车没什么概念,也很少心生羡慕。那时你开一辆宝马车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公家车,远远不如大哥大那么耀眼。很快人们以拥有大哥大为荣,开始了一种炫耀攀比式的消费。
二十世纪以来——层出不穷手机热,走入寻常百姓家
二十世纪初,各式各样的手机占领了市场,不论是外表设计,还是功能作用都向前迈进了一步阶梯,几乎是人手一部摩托罗拉或小灵通,就在手机风暴还未减弱之时,网络聊天、视频会话等就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席卷而来。3G这个名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互联网也迅速发展起来,截止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人。QQ、MSN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工具,即便身在海外,网络视频聊天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几年之后,智能手机又一次掀起了换代风波,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安卓(Android)、苹果((iOS)、微软(WP)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4G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据美国最新研究报告,到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还将稳步上升,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13亿人次,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用户大国。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4G也因为其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
如今,手机成了我们身边最无法离开的物品之一。除了通话和发短信,手机正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拍照、听MP3早已不稀奇;手机炒股、手机报正在推广;卫星定位导航导向指路,上网阅读新锐小说,看电影……诸般原本是互联网的专属功能,也已加载到体积越来越小的手机身上。手机日益强大,有人说,已经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于通讯工具了。甚至于外出旅行时,人们什么都不需要准备,手机上直接一条龙服务,包括网上订票、安排住宿、旅行路线设置等问题通通可以解决。通过手机,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者偶然碰出的灵感分享给大家。手机也使购物变得便捷,甚至不需要出家门,也不需要支付现金,就可以随心所欲购买到你想要的物品。我们的手机还能帮我们快速查询各类信息,同时手机也附有照相录像录音功能,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捕捉身边事物。手机的出现还为很多人找到了希望和兴趣,让一些本不擅长社会交流但是很有能力的人可以用在手机工作,让一些爱表现自己的人找到了宣传自己的途径,让许多人更加爱上了生活。从此看出,手机给我们了很多很多好处,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手机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好处
通讯工具的变化不仅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更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我们正经历并创造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