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话题,主要是上周听了焦元溥的一个欣赏古典音乐的讲座。什么?你不知道焦元溥,那好,我只能百度点资料给你了。
看看,这个就是人称的不想当厨师的士兵不是好音评家,学政治学,搞法律的,居然是自小十岁(看得出家底殷实)请家教来音乐熏陶。
在现场看,他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大男孩,说话有惯常的台湾人的低声和柔和。但一旦进入正题,音乐的世界,他就开始随着节拍而摇头轻跺脚。好吧,以上都是扯淡。讲讲他当天的一些话题,给自己回忆,也算是额外的一点收获(不好意思,我真的是古典音乐盲啊)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后提到的
不要先入为主
此话怎么理解,就是说,不要预先想到哦,古典音乐多么高贵,非要穿个西装领带,在音乐厅正襟危坐,其实那个是如坐针毡,换言之,其实我们现在定义的古典音乐,在古人或者说当时的年代,就是流行歌曲,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只是其内部有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慢慢地觉得能流行。这个事情我就想到自己,有时总觉得零零后的音乐太糟糕太没有点韵味,但回头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慢慢老去的心态,然后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节奏中,以前的习惯已经融入了本能了。音乐是小事,但是有更重要的是,比如我们考虑事情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打开心扉,开放心态,就如同硬币的正反面,我们忘记了看另一面,那就是真实的自己。不要预设立场
他说的不要预设立场,讲的很繁复全面,就是如,我们不能能根据一个音乐家的历史定位和趣向,就断定作曲家当时的绝对的心态,认为两个事件(比如发生某某事情与音乐的创作时间的紧密,就认为必然是如何的有关联)
这些都是我看《批判性思维》的书上,常规劝警醒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而根据《make it stick》(此书甚好,读完,我也要写个读书笔记),学到的理论观点,要和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关联上,支持或者反驳,使得其丰满起来,才能真正地记得更好,用的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