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铎 (图片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亲子关系贯穿了人生的始终,是一辈子的话题。而亲子关系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自古以来,一方面:父母往往认为自己的爱得不到子女理解;另一方面,子女却常常反感父母过多操控自己的生活,认为父母强迫自己按照他们价值观去生活。
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此类家庭问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爱”的基本前提,即是“尊重对方”,脱离了这个前提,任何的爱都失去了原本的光彩,甚至引发背道而驰的结果。若不能尊重对方的个人意愿,任何以“爱”的名义而进行的事请,往往会成为伤害。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很喜欢某件衣服的风格,但是我的父母(子女)不喜欢,我硬要他们去买这件衣服,他们会高兴吗?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换位思考下,别人要我去买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我能高兴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深挖下去,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要明白“尊重对方”的深层原因在哪?如果“尊重对方”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然就不必遵循。但事实恰巧相反,“尊重对方”正是从社会发展规律所演变出来的必然要求。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社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展。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价值取向,每一代人都受他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家庭背景所影响和局限,这就必然决定了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三观。而在年龄相差20-30岁的父子两辈人中,这种差异尤为显著,如果我们不尊重社会这一客观发展规律,以同一种生活观念去要求所有人,那社会必然会崩溃,荡然无存。
打个比方,我们做菜的时候,都知道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调料,不同的烹饪方法;假若所有的菜都用同样的调料和烹饪方法,结果可想而知。但同样的问题,一旦发生在各自的家庭中,我们却忘记了这个基本的原理。
当今时代,催婚和催生成了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些根本上还是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
父辈们的年代,人们感情上偏于保守,物质上普遍缺乏,处于计划经济下,工作包分配,往往是“一个铁饭碗,稳妥做到底”。在这种经济和事业的大环境下,父母辈大多都不需要恋爱前奏。单位媒人一介绍,条件合适就能组成家庭。而由于计划经济集体制的优势,婚姻成为了父母辈人生的上升通道,两人在稳定的事业环境下共同面对物质匮乏的困难。同时,因为工作的便利性,父母们往往能抽出不少的时间来陪伴子女;另一方面,因为父辈们感情上普遍保守,孩子也往往意味着婚姻的稳定。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大的时代背景,在父母辈看来,结婚、生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更是人生长久的保险和保障。
父辈们所持的“稳定大于一切”的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如今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一代普遍成长于物质丰足的年代,个人感情上也倾向于开放,随着包分配体制的结束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整个社会越来越变动不安,年轻一代的高强度流动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期。因为从小物质上的丰富,年轻人为人处世,往往更多留意兴趣和精神层面的东西:选择事业时,不仅关注薪资水准,还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象时,在乎对方与自己三观的契合度。婚姻的组建不再是为了共同面对匮乏的物质生活,而是提升自己灵魂的饱满度。
事业方面,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在企业上班,时刻要面临公司的考核和淘汰,跳槽成为了家常便饭,绝难有父辈们铁饭碗的“安稳感”,而只知识大爆炸的大环境则逼着他们时刻学习不断进步,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被时代抛下。年轻一代的焦虑感居高不下都使得精神和心理疾病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至于生孩子方面,年轻一代的压力之大,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更是绝无仅有。
首先,现代人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的可怜。
年轻一代的工作不再如祖辈父辈们走走路就能到,他们在上下班的路上要花费2-3小时,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上班北京,下班河北”的模式之中,而这其中还有极大比例的加班人群:6点出门,10点回家也是常态。
到了周末,本来好不容易可以缓口气,却还要尽心尽力陪孩子。在以前的年代,这本是乐趣,到了现代生活却常常成了负担,加上平日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本就极少,又使得亲子关系比较冷淡,常使得家长们更加疲于应对。“强者越强,差者越差”的效应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适用,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高强度的事业环境中,社会的亲子关系出现种种问题,原本的天伦之乐往往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爆发点,还剩多少乐趣可言呢?
其次,父辈们的时代,孩子的经济成本相对偏低,在读大学以前,养一个孩子并非太难。
但在新的时代,孩子从读幼儿园开始,便让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一二线的城市,私立幼儿园一年的学费动辄几万,比大学学费还贵;即使是读便宜点的公立幼儿园,大家也是抢破了头往里挤。至于说到了小学和初高中的经济成本,那就更高了。首先是日常开支上,如今的物价涨动速度与父辈们的时代可说是天差地别,在功利性教育的大环境下,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学校、老师们狂轰滥炸,家长们焦虑感和攀比心与日俱增,能幸免者少之又少。这一部分的经济成本,又是家庭一笔沉重的负担。
反过来,这种经济上的压力往往使得年轻一代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事业上,与配偶、子女的沟通越来越少,形成了整个社会强大而普遍的恶性现象。因此新的时代,各种家庭悲剧层出不穷。
以往在父辈们那里,孩子往往是家庭婚姻的稳定剂。但是,在上述的大环境下,孩子却往往越来越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回过头来说,父辈们“稳定大于一切”的想法本身没有错,但在整个世界都瞬息万变的21世纪,“变化才是真正的稳定”。群经之首《易经》,也蕴含了这一深刻道理。
作为子女们,我们在应对父辈们的催婚催生时,应该尽可能抱着理解的心态:毕竟大部分的父辈们思维模式已经固化,难免用旧时代的眼光来看待新世界。我们不能总是抱着厌烦的心态去应对他们的唠叨,应该体会他们“我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你这么走也会幸福的”的关爱心态,虽然过于天真,但的确出自关心。
因此,我们要本着“耐心聆听,真情沟通。尽量疏导,坚持自己人生规划的原则”,引导父辈们活出精彩纷呈的晚年生活。除了孙辈的陪伴,他们理应利用新时代的种种便利,破茧重生,活出更加有活力的人生,而不是围着孙辈打转。
另一方面,作为父辈们,受旧观念和环境的影响,虽不可避免有着“早点抱孙子”的想法。但是我们更应该从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中吸取教训:人生的幸福只能寄托在自己的把控中。我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摆脱了事业的束缚和养育子女的重担。正是可以放开手脚在晚年生活中开发新天地之时,何苦又要画地为牢,重新把自己拴在孙辈这件事上呢?别人抱孙子了,我就也要马上抱孙子吗?从没有哪位伟人说过“早抱孙子早幸福”的道理吧?孙辈的到来,无论迟早都是一件锦上添花之事,万万不能把自己幸福的晚年全寄托于一件自己不能把控的事情上,否则,不论对子女还是对自己,往往费力不讨好!
说的再好,也要付诸实践。
希望父辈们能多尊重年轻一代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意愿,也期待子女们能多点和父辈们沟通的耐心。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收获真正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