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教育:单向灌输是枷锁,双向奔赴方为光

杂文|教育:单向灌输是枷锁,双向奔赴方为光

作者:萨日娜拉格·王雅杰


谈及家庭教育,多数人仍深陷认知泥潭:将“子女听话”等同于“教育成功”,把“家长权威”曲解为“教育核心”。这套自上而下的压制逻辑,早已成为扼杀孩子独立人格的隐形枷锁,却被无数父母奉为圭臬。


教育从不是单方面的“指令传递”,更非“顺从驯化”。若父母总以“为你好”为借口,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本质上是用爱包装的控制。孩子看似乖巧的背后,是自我意识的萎缩——他们习惯依赖他人指令,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成“没有主见的提线木偶”。等到步入社会,面对复杂选择时,只会手足无措、进退维谷。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是“双向理解”的共生关系,而非“单向索取”的情感绑架。不少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自己的辛苦”,却从不愿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愿了解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无视他们成长中的困惑,甚至否定他们的兴趣与选择。这种失衡的关系,只会让孩子在压抑中滋生抵触,最终演变为亲子间的隔阂与对立。


身边表姨与女儿倩倩的故事,恰是“双向教育”的生动注脚。1995年夏天,五岁的倩倩突发奇想,把家里的抽屉翻得底朝天。换作多数家长,或许早已厉声呵斥,但若如此,孩子的好奇心会被瞬间浇灭。而表姨没有阻拦,反而笑着说:“倩儿,想翻就翻,妈妈陪你一起。”她一边陪孩子翻找,一边轻声引导:“你看,剪刀要放进这个抽屉,针线要收进那个盒子,这样下次找才方便。”一场看似“捣乱”的闹剧,成了寓教于乐的亲子互动;一次不经意的引导,让倩倩在游戏中学会了收纳。此后,表姨逢人便骄傲地说:“我家倩儿会帮家里收拾抽屉了!”这份不加掩饰的肯定,像一粒种子,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自信的根。


可同样的事传到另一位亲戚耳中,却变了味。她转头就对着自家七八岁的孩子破口大骂:“你看看人家倩倩,五岁就会收拾抽屉,你呢?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连废物都不如!”这番羞辱,不是激励,而是利刃——它斩断了孩子的自尊,也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后来,倩倩的成长轨迹,更印证了“双向尊重”的力量。她从小喜欢舞蹈,父母虽知道她天赋不算顶尖,却从未泼冷水,反而全力支持她学舞。初中时,北京百汇演艺学校到小城招舞蹈生,表姨没有替女儿做决定,而是认真征询:“倩儿,去北京学专业舞蹈,是你想要的吗?”得到女儿坚定的“我愿意”后,她立刻为孩子办理手续,圆了她的舞蹈梦。表姨依旧会骄傲地和亲戚分享:“我家倩儿被北京的学校挑走学舞蹈了!”可这番话传到那位亲戚耳中,又成了攻击自家孩子的武器:“你还说喜欢跳舞?看看人家倩倩,都被北京的学校选上了,你会跳个啥?”


倩倩的舞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专毕业后,她参加艺考屡屡碰壁,最终花钱进了一所大专学现代舞与跆拳道。不到十八岁的她,读了两个月便退学,去健身房当教练,还和比自己大的男生住在地下室。即便如此,表姨从未指责她“半途而废”,更没有贬低她的选择,只是默默关心,给予她重新出发的底气。


后来,倩倩在小城健身房认识了第一任丈夫,23岁时结婚。丈夫支持她开了一家舞蹈班,虽然她教得不算顶尖,却始终在努力。直到丈夫生意破产,她选择离婚,再婚后又决定去内地学专业舞蹈教师课程。表姨依旧为她开心:“我家倩儿要去学专业课程了!”这份始终如一的信任与鼓励,让倩倩从未因挫折否定自己,反而越活越坚定。


如今的倩倩,身上有着原生家庭赋予的从容与自信——她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也懂得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女儿,活成了亲戚眼中“孝顺又优秀”的孩子。可再看那位总被拿来和倩倩对比的亲戚家孩子:她在“你不如倩倩”的否定中长大,在“你怎么不去死”的辱骂中蜷缩,渐渐变得自卑、怯懦,哪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敢展现自我,活成了“被否定困住的影子”。


世人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看不见那些优秀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用“真诚”与“耐心”搭建的港湾。他们从不用“对比”打击孩子,不用“权威”压制孩子,而是用“倾听”理解孩子,用“尊重”滋养孩子。这份双向的奔赴,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教育从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施予”,不是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父母与孩子并肩同行——父母用信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鼓励照亮孩子的前路,引导他们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孩子则用成长反馈父母的付出,用真诚拉近与父母的距离。当父母放下“控制欲”,孩子卸下“抵触心”,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力量,让亲子关系在双向奔赴中愈发紧密,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毕竟,好的教育从不是“我教你听”的独角戏,而是“我懂你,你信我”的双人舞。只有双向奔赴,教育才有温度,才有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