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内圣外王 修己安人》

修己

一,人活着,一要与自己的心灵和谐,大脑与身体一致,不然冲突,会让人分裂,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陷入痛苦。这是修己修身。

如何修?在于学。学着认识自己。“格物致知“ 。

王阳明研究竹子得出:万物规律不在心外,在于心中。格物,从人心上起。“格”可以理解为把事物按格子般认识清楚它的条理。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条件。

学做人,先认识人!人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很棒!正是我现在的认识!认识古人,学自己怎么活好这一生)

认识自己,所以是全部学习的基础。是修己安人的开始。

安人

修己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仁”,安人。

仁=爱人

要与外界和谐,索求得不到,就会抑郁。所以先要安人。通过修己来安人。让别人都能自我实现。修养自己,而让周围的人得到安乐,进而使所有人安乐。

修己安人=内圣外王

《大学》中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己,内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修己到极致=内圣

安人到极致=外王

内圣(德)外王(业),一个人不可偏废两者。

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尽己”谓忠,“推己”谓恕。也是一体两面。

忠是恕得以实现的基础,恕是忠得以确立的表现。能恕,说明能忠。

忠:尽己(实现自身的仁),努力,修自身德性。对自我审视造,基础!

正人先正己。

自我之忠:需要自我意识觉醒!

恕:推人,外王,安人之学,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自我实现,也就无实现他人!

只有以公正心认人,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只有仁者无私心。

要从忠做到恕,需爱人如己的德性。

爱的情感,必须遵循由家人到家族,朋友,社会这样阶梯次序。

人性善 vs人性恶?

孟子 :人性善(我的理解:兔死狐悲,人有发自天性的真实感情,情绪)

荀子: 人性恶(我的理解:人有本能的欲望,贫愿富,贱愿贵,物质欲望。这种本能欲望会引导人性恶)

致诚

“诚”这字是言字旁。也就是指“人说的话”。

“成”,做成,完成。

“诚”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说到的,能做到”就是“诚”

怎么样达到诚呢?

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

看,笃行,是最后的一步。“笃”,坚定,专一。

“诚”到我们现代延伸的意思是:知道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隐瞒。比如说一个人“诚实”就是指他说话没有撒谎。

可这,已经背离“诚”最初之意了。

参见网上对“诚”的说明:

“诚”,本字是“成”。“成”的古字象形为使用象征权力的斧钺完成行刑的情形。《说文解字》曰:“成,就也。”

“诚”在周代的文字中出现,在“成”的基础上添加了“言”字的象形。我们在前面“言”的解字中阐述了,“言”的古意是指氏族部落首领发布指令的情形。因此,“诚”的古意是指权势重、地位高、身份贵的人做事情要讲信用,必须说到做到。

氏族部落首领若缺失“诚”、抛弃“诚”、不讲“诚”,那么,很快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氏族部落中的每一个成员;一当人们视诚实、诚意、诚信为无物时,氏族部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这个责任并不在下面,而是在上面,只不过是顶层出了问题在基层得到反映而已。“诚”是一个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落实体系,其客观的现实比主观的觉悟更有力量!

“诚者自成。”说的是说到做到,就会“成”事。

守仁,行义,则可达至诚。

仁是什么?仁就是指“爱”,义就是“道”

也就是常一块提的“仁爱”,“道义”

“仁是就心上说的,能给心以安全感,使我们明白安身立命之所在意。义是我们行事正确的保证,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指示方向)

义的本义为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现指公正合宜的道理

居仁行义(内对他人有仁心,外对他人行义(公正合宜的)举),跳出虚伪粉饰,是做有道德人(行公正事+做仁心人)的方法。

关于欲望: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小国寡民。意思是:外物使人心乱。

我认为:少见,确实可使人心不乱。

但说明不见之前,人心中已经有了那个小“欲”了,只是见了被激发。

孔子说:人心里有了不正当要求,才有了欲望。

意思:是人自己乱的!外物不是主要。

我的看法:人有不正当要求,肯定是见过外物,知道了某物,见过别人或许也有,才会起不当欲望。所以外物有一定影响。

我对欲望的结论:不是全是人的因素,也不只能怪外物的存在,是人与物的相遇,碰撞之后,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所以,减少欲望,一是减少外物被看见,二是减少人去执著某物和接触某物,激发正念。

道心与人心

道心:天理,心之本然。心公且正

(我: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一个道心,只是很多人的心被蒙蔽了,为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污浊之气,被污染了,蒙蔽了本心。

人心:含有私欲,遵循它,我们的心会既思且邪。

存天理去人欲,养心的基本功。

把内心的私欲去掉之后,你这个人就致诚,存天理了。

但人的私欲怎么去除呢?

得先明了,认清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要一一验过,只有明了天理才能去灭人欲

我:确实,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天理”之时,就会克服困难,坚定地去做,即使有点难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天理也就是“至善”。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天理,我们的心才能安定平静下来,心安定平静了,才不会妄动(确实如此!)

人心妄动就是人欲。

在静中去人欲,存天理,静以修心

荀子:人生来就有追求物质欲望的本性,我们的心能治五官,为精神之主。

主“静”的核心便是无欲,只有无欲主静才能立人极,才能成为圣人。

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心中自有物理,不必外求。

“静坐”,不是坐禅入定,是在静坐中体验思绪的沉淀与内心的宁静,是收心,对治人欲的功夫。

静是随你静处体悟也好,随你世上磨练也好,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

静的目的是为了“定”。定就不会有私欲。

我:人静了,就在当下,一念全在当下,坐,呼吸,写字,运动。当下静了,就没有那么些杂念欲望。人就越来越能定住自已当下,不被欲望牵引了心神,没了人欲,脑子里就会明了“天理”是什么,知道做什么是当下适合的。)

德从人从心: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的心,其实都可以去发现至善美好的本真。这就是人的天命。

修身过程就是发现自己人性中固有的美好品质,这样才能有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