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好小学古诗课,需用童心作舟、想象为桨,在文字与生活间搭一座彩虹桥。教师不妨从一场五感沉浸的“时空穿越”开始:当教室飘起淡淡艾草香,孩子们触摸着荷叶的脉络,耳畔流淌着古琴版的《春晓》吟唱,大屏上水墨动画里的牧童正缓缓指向远方青山。此时抛出“古诗侦探”任务——把“小荷才露尖尖角”拆解成诗句拼图,让小手们争相复原这来自宋朝的“密码信件”。当课堂变成探险,枯燥的文字便有了温度。
解开诗意的过程应是场立体游戏。甲骨文“采”字像极了一只手伸向树梢,“涉”字活脱脱是小脚丫蹚过溪流,孩子们举着自制的象形字卡,在黑板前玩起“古今文字连连看”。读到“忙趁东风放纸鸢”,不妨推开教室窗户,让春风卷着笑声闯进来,孩子们扯着想象中的风筝线满场奔跑,衣角飞扬的刹那,七百年前的诗意便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校服上。当《悯农》化作节奏鲜明的说唱,当《静夜思》被手语舞重新诠释,平仄韵律不再是束缚,倒成了可以敲打、舞动的音符。
把文化基因悄悄种进童心的土壤,需要些“狡猾”的教学智慧。讲解《题西林壁》时,教师突然举起纸筒眯眼张望:“哎呀,怎么只能看见白墙一角?”孩子们急得跺脚:“老师拿开管子呀!”这便懂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课后延伸如同散落的彩蛋:活字印刷术复刻《登鹳雀楼》,茶艺表演伴着《望庐山瀑布》的诵读,科学课上测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流速度,地理课沿着诗人的足迹在地图上插满小旗。当李白化身“朋友圈达人”,当杜甫变成“微博大V”,千年前的诗人便成了会哭会笑的鲜活存在。
终要让诗意在指尖生长。沙画台上,稚嫩的小手抹出“孤舟蓑笠翁”的苍茫;陶笛声中,《绝句》的旋律被谱成童谣;微信对话框里,“小娃撑小艇”的故事正在用表情包续写。测评时刻成了狂欢——快闪补全诗句的“诗词补给站”、拼合意象卡片的“意境拼图赛”,连玻璃瓶里装载疑问的便签都变成了会发光的“诗词能量瓶”。这般古诗课,下课时总会听见此起彼伏的“啊?这么快!”,那便是对传统文化最美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