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短篇小说,拼贴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当时的都柏林正处在英国殖民的统治之下,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艰难,反殖民统治兴起然而又常常内讧,人们浑噩度日,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怯弱无知。
爱尔兰国民级作家詹姆斯. 乔伊斯(1882-1941)用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讽刺的手法将当时的都柏林城,及都柏林人的生活“画”成了文字,镌刻在了时间里,让后世的人在回溯这段沉重的历史时,有凭可依。
他曾说:“如果有一天都柏林被毁,人们可以根据我的小说一砖一瓦的重建。”
乔伊斯更是明确地表达过创作《都柏林人》的初衷:“写一章我国的道德史,我选都柏林作为背景,因为这个城市在我看来是麻痹的中心。”
整部小说阅读起来,让人有种深深的沉重和清冷之感。乔伊斯用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故事情节,再用简约的人物对话推动故事的进展,且每篇结尾会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而此时正是每篇小说主人公的猝然顿悟之时——“精神顿悟”——悟出了人生的本质。乔伊斯这种独创的写作手法,被后世称誉为“顿悟美学”。
故事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逐一上演:少年的爱而不得、青年人所经历的现实骨感、理想的幻灭;中年人曾经的志向都被淹没在了生活琐碎中的怅然若失;老年时,一切归于沉寂,仿佛大雪已至……
事实上,乔伊斯就是如此来安排小说的顺序的,童年、青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并折射出都柏林人在政治、文化、社会、精神上的“麻痹”。其中隐藏着的愤懑、孤独、希望、悲哀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看到,在大英帝国殖民下的都柏林,沦落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国家,而首都都柏林则是“瘫痪”的中心。人们受困于现实处境,却无力改变,宛如坠入大海中的一片落叶,随波飘零。
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大陆。他的这种“自我流亡”一方面表达了对都柏林人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愤懑,另一方面也使他惊觉于自己对爱尔兰和都柏林深深的爱与眷恋。
然而,万事艰难,这部创作于他20多岁的小说,先后遭遇20多家出版商的退稿,在多年之后的1914年(32岁)时,才在美国诗人庞德的全力推动下得以付梓。
《都柏林人》出版半年内仅卖出六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小说不仅被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更是读懂乔伊斯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入口。
庞德曾盛赞:“乔伊斯写的不仅仅是都柏林,而是所有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