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PO一条播客,张潇雨老师和猫老师以前录的对话,题目是“我(们)的孤老生活”。https://www.lizhi.fm/1959617/2613755846501978630(或者去荔枝FM,张老师的播客【得意忘形】第25期)
猫老师分享了一个人走到独立、孤独的尽头反而获得爱别人的能力的经历。很巧,这也是我上一篇文章里想要说的,猫老师用亲身经历说得更加透彻。有时候人在想某个问题,宇宙似乎有种能量把答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送到你的身边,发完文章的下午就听到了猫老师的分享,冥冥之中。
孤独,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出厂设置,我们终其一生都要玩这场“孤老”的游戏。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总是要面对自己,不论与别人互动如何亲密,这一辈子的体验,也只是自己的。
并非是一定要离群索居,而是在与人交友、谈情说爱、养儿育女时,也带着关注于自身的清醒的觉察,投入这场与自己的无限游戏。然后会发现,让游戏继续本身就是乐趣,外界的某个特定时空节点上的成就,如结婚、获奖、财务自由等,不再是驱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也不会执着于回避这些成就,一切只是自然发生。
倾向和回避是硬币的正反面,有彼就有此,根源是恐惧。自然而然地生活,允许自己是自己,对很多外部的事情也就不care了。上一篇写到“不愿听着脑袋里的声音活着”,因为就算是很好的版本,也陷入了“只要我怎么怎么样了,就好了”的模式,还是一种根植于恐惧的幻想。“我们走过的路上埋伏着很多恶魔”,恐惧的破坏力会展现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就不要让它悄然壮大了。
黑一下,张老师反复说:“当你不在意的时候,事情反而会来。”——这说明他还是很在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