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工厂里纺织机轰鸣着吐出布匹,煤矿工人挥着镐头凿出矿石,铁路工人蹲在铁轨旁拧紧每一颗螺丝钉。
那时的社会,80%的财富都来自这些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
缝一千件衬衫、挖一万吨煤炭、铺一百公里铁轨,就能换来实打实的收益。
为了给这台机器源源不断地输送"零件",普鲁士教育应运而生。
课堂上,老师教的是标准化的知识,学生练的是统一化的技能;
不需要你有奇思妙想,只要能精准重复指令;
不用你质疑为什么,只要把"1+1=2"刻进骨子里。
那时候,一个人能把简单劳动做到极致,就意味着铁饭碗。
工厂需要成千上万双手组装零件,
农田需要无数人弯腰插秧,
社会坚信"重复的力量"能堆出金山。
可现在呢?"真要是所有行业开足马力,全球人都能躺平。"
中国的钢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义乌的小商品能塞满全世界的货架,越南的服装厂三天就能赶制出一个国家的订单。
打开购物软件,9.9元包邮的T恤、19.9元的运动鞋、29.9元的小家电,价格低到让人怀疑。不是东西不值钱,是产能已经多到"泛滥"。
曾经被捧为"财富基石"的重复劳动,正在变成"过剩产能"的一部分。
东莞的电子厂不再需要那么多拧螺丝的工人,机器人手臂每小时能重复3000次动作,误差不超过0.1毫米;
江苏的农田里,无人机一天能喷洒500亩农药,抵得上20个农民的工作量;
就连餐厅后厨,自动炒饭机半小时能炒80份炒饭,味道比厨师还稳定。
那些靠"熟练重复"吃饭的岗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还记得曾经的那个热搜吗?
某手机工厂裁员,一位在流水线工作了10年的工人说:"我每天给手机贴标签,最快10秒贴一个,领导说我是厂里最熟练的。
可现在机器来了,一秒钟贴3个,我突然就没用了。"
据人社部数据,近五年制造业岗位减少了1200万个,其中70%是重复性劳动岗位。
可是我们的课堂依然在强调"标准答案",考试依然在比拼"重复刷题"的熟练度。
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标准化零件"。
工厂要的是能操作机器人的技术员,而不是只会拧螺丝的工人;
企业缺的是能优化流程的分析师,而不是只会抄报表的文员;
市场抢的是能跨界创新的设计师,而不是只会按模板画图的美工。
那个在纺织厂工作了20年的女工,被机器取代后去做月嫂,才发现自己除了踩缝纫机,连给婴儿拍嗝都学不会;
那个在建筑队搬了15年砖的大叔,遇上房地产降温,只能去送外卖,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车流里,生怕被年轻骑手抢了单;
还有那些刚毕业的年轻人,背着"标准化教育"的文凭,却发现简历上的"熟练使用Excel",在AI面前连敲门砖都算不上。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真相:
重复劳动的"财富密码"已经失效了。
一百多年前,社会需要的是"螺丝钉思维",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能立足;
可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破局能力",能在过剩的产能里找到新需求,能在重复的流程里挖出创新点,能在机器替代的浪潮里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
就像义乌的小老板,别人还在拼价格卖普通袜子,他盯着露营热潮做"防蚊袜",一年赚出三套房;
就像外卖骑手,别人只懂按导航送餐,他研究出"雨天最优路线算法",既能多接单又不超时,还被平台请去做培训讲师;
就像那个被裁员的手机厂工人,他没盯着"拧螺丝"的老本行,转而研究手机拆解教程,在短视频平台教大家如何维修旧手机,现在粉丝百万,比上班时赚得还多。
时代的车轮碾过重复劳动的土壤时,总会扬起漫天尘埃。
有人在尘埃里抱怨"命不好",有人却在尘埃里播下新的种子。
普鲁士教育教会我们"重复创造价值",可现在的世界在喊:"创造才能突围"。
不是说重复劳动一文不值,而是单纯的"重复"已经撑不起普通人的未来,
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会被机器替代,但设计零件的人永远有饭吃;
就像超市里的货架会被AI补货,但能想出"买一送一"促销方案的人永远稀缺。
所以,与其焦虑"饭碗被碾碎",不如琢磨"怎么让自己不可替代"。
你可以把重复的工作做出新意,比如保洁阿姨研究出"30分钟深度清洁法";
可以在熟练的领域里挖深一步,比如司机师傅考个无人机驾照,既能开车又能航拍;
更可以跳出舒适区,哪怕从"每天学一个新技能"开始。
这个世界从不缺产能,缺的是能把产能变成"被需要"的人。
当全球都在讨论"躺平"时,总有人在悄悄锻造自己的"铁饭碗",
不是靠重复的力气,而是靠创造的智慧。
而你,准备好和那个"靠重复劳动赚80%财富"的旧时代告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