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精读法
极简精读法理念三:「精华是本质的延伸」
「知识树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做可以让读书效率和速度提升30倍。
原因:
第一,因为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我们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等于我们同时也就理解了他的所有著作。那些值得读的作者一般都会有3本以上的代表作,加上他的弟子、朋友和老师,他们都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基本价值观与核心主张都相差无几,我们至少通过了解一个作者的基本情况就可以让自己的读书效率提升了10倍。
第二,因为绝大多数值得读的好书,在豆瓣、知乎上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书评、核心论点提炼文章,在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可以找到这本书的解读视频和音频。这些文章、视频和音频就能够帮我们快速进入一本书的核心论点,相比于漫无目的,从头读到尾地寻找核心论点,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第三,因为我们理解了核心论点,我们在看全书目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直奔重点章节,其他章节只要粗略带过就好。比从头读到尾,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五位一体法
「五位一体」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个大部分是作者的知识树ID部分;
第二个大部分是作者的知识点延伸。
作者知识树ID部分。
这部分包括三个要素:作者的师承关系或者他的个人背景、作者的队友和弟子、作者的对手。
(一)作者的师承关系及其背景
举例:伟大导师马克思创建了社会主义流派,他的导师是哲学家黑格尔;查尔斯·达尔文开创了进化论,他的导师就是他父亲伊拉斯谟·达尔文。
关于一本书的作者的师承关系的信息,我们一般都可以在书评里面找到。如果确实不太好找,我们可以翻看一本书的序言、注释和参考文献。一般来说,有些作者会在序言里提到,感谢谁给了他启发;注释里面被经常引用的话或者著作,有可能就出自他的导师;参考文献里面放在前列的重点书籍,也可能是作者导师的作品。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一个作家、思想家的导师,不一定是他的授业恩师。有可能两个人年龄相差了几百年,大家隔空相望,某个灵感触动了对方,让对方有了全新的思路,这也是一种「继承关系」。大家不必拘泥于现实关系,看他的思想传承就可以了。
TIPS:
如果你发现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他的师承关系,似乎这个人是横空出世的,先不要急,这不一定是一本烂书。有一些名人写的自传,或者他的心法总结,创业心得,可能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这样的书有很多也是值得一读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查他的背景和从业经历。有很多创业精英、媒体记者,他们确实师承关系不明确,但他们就是很厉害,他们的专业和从业经历就是他们的「导师」。
在读这种书的时候,建议大家配合一本作者的自传来读,如果时间有限,可以查找一些关于作者自传的音频、视频与介绍文章,也是对作者的全方位了解。
但是,如果大家看到一本书,作者完全没有背景,也没有师承关系,或者只有个职称(比如说哪个大学的教授),我负责任地跟大家说,这本书一定是烂书,不要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样的书甚至可能是出版社编辑虚构的人物,攒出来的书。
(二)作者的队友和继承者
作者一定会有队友。如果连队友都没有,这本书就连对话的人都没有,就是在孤芳自赏,也没有「学术共同体」,那么你在读的这本书一定是一本烂书。
很多当代大神写的书,当下往往还没有继承者,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牛了,后人短期内还无法超越他们,也没有人能够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不能用有没有继承者来判定一本书是不是烂书,但是我们还是要查找一下继承者,用于将来深入地进入一个领域。
当我们了解完一个知识树节点的作家、思想家之后,我们可能还会深入地读很多分支领域,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之前查找的「继承者」信息派上了大用场,我们顺藤摸瓜向下面去寻找,就会找到全新的领域。
比如你想了解心理学,先了解了弗洛伊德的情况,接下来你会发现荣格,再把荣格作为知识树节点,就会进入心理学的新的分支领域。
(三)作者的对手
绝大多数的高质量好书,一般都会有个要辩论的对手。只有罗列知识点的教材没有辩论对手。我在昨天的课程里面讲到过,读教材不是进入一个领域的好通道,还是要从知识树节点:作家和思想家入手。
作家和思想家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己怎样继承了前人的衣钵,怎样完善了「学术共同体」的不足,更重要的就是论证了圈子内共同敌人的错误。
前面三点,是作者的基本人际关系信息,有了这三个信息,我们就可以锁定一个作者在知识树节点上的ID位置。
「五位一体法」下:作者知识点的延伸
作者知识点的延伸:作者的核心论点,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五位一体法」的第一个大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锁定一个知识树节点的ID,我们大体上能知道,这个作家、思想家他在一个领域或者「知识共同体」里面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还要对他的思想情况做一个基本的概括。
一个作家思想家的知识谱系,通常就是两点:他的书,和他的核心论点。
绝大多数作者,他们穷其一生,都是在「学术共同体」里面论证自己的某一个核心论点,这个核心论点会有很多分论点,但是总论点几乎总是那一个,他的著作翻来覆去都是在讲那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掌握了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基本上就可以对他的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话,我们读完了一个作者的一本书,就可以以点带面地读完他的大部分书籍。
我们在提炼出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之后,可以大概用书评文章、音频、视频去了解他的其他著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每本书陈述的论点与作者自己的核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把这层关系理透彻,我们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不用再去读完作者的每一本书了。
查找一个知识树节点的「五位一体」信息,还有一个更大的用处:我们可以用其中任何一点的信息来「猜」出其他四个点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关联的。可以极大降低我们理解一个作者的难度,甚至可以通过这一个节点的信息,全盘地了解一个「学术共同体」,甚至一个领域的大部分核心信息。
什么书不要读
「极简精读法」希望大家不要执迷于每年快速读完100本书,而是每年精读几本最重要的书,你的学习效率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的更多,更快。
(一)查不到「五位一体」信息的书不要读
五位一体信息就像是药品的说明书,如果说明书都没有看就吃药,很有可能不对症,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二)「五位一体」信息重复的书,也可以不读
「五位一体法」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举一反三。
如果一个「学术共同体」里面的作者你已经用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同一个圈子里的其他人你可以不读,或者找一些文章顺带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我在「在行一点」的小讲课程里面介绍一个「群簇读书法」,就是利用「五位一体」原理:重点精读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者,顺带着了解一下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其他人,把一大片的书同时读完。
好的问题永远是翘起知识的金钥匙。
作业:用课程中的“五位一体法”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1.作者的师承关系及其背景
2.作者的队友和继承者
3.作者的对手
4.作者的核心论点
5.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十分注意对研究方法的强调,这也是他一生所津津乐道的,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指出:
《红楼梦考证》诸篇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例。
在晚年的多次演讲中,他还经常拿《红楼梦》的研究为例来阐释其治学精神与研究方法。正是为此,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对先前的《红楼梦》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索隐派(对手)诸说提出相当尖锐的批评,认为:
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
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
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
处处想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
后来胡适将其进一步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胡适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这一从学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相当的适用性的。
不少研究者在谈及胡适的研究方法时,多指出他受到美国哲学家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清代乾嘉学派的双重影响。结合胡适一生的学术实践来看,确实如此。他本人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也承认,杜威在其一生的学术文化生命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 [2] 作,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方法”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从基本上说,我这一点实在得益于杜威的影响。
而乾嘉学派的治学方式对胡适来讲,是作为一种学术素养和知识背景而存在的。无疑,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思路的确定到具体操作方式等方面,两者虽然产生演变的文化背景不同,但相互之间确实有着某种契合,就像胡适本人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所讲的:
杜威对有系统思想的分析帮助了我对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的了解。他也帮助了我对我国近千年来——尤其是近三百年来——古典学术和史学家治学的方法,诸如“考据学”、“考证学”等等。……在那个时候,很少人(甚至根本没有人)曾想到现代的科学法则和我国古代的考据学、考证学,在方法上有其相通之处。
这样,以《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胡适在杜威哲学思想的观照下,将前人的考据学、考证学方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总结,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给予强调。
这套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刚开始起步、还处于草创期的古代小说研究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红楼梦考证》一文实际上也就成为一种可资参照的研究样本,对后世的小说研究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