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
所有学生的提问都源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要区分什么是真正的懒惰。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时间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都因有限而宝贵。
当学生问:‘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的时候,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觉得你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决定使用你的方法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投资一样,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的这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吗?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不是确定的,我猜不会采取行动呢。
如果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发现你许多年前学过的东西那是恰好有用,那种惊喜的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只有一个有效并且合理的选择,那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确实去做了,并且坚持到底,那么方法是对是错,自然就会明了。
时间管理技巧:只做任务列表,分清楚“重要”与“次要”,或者“紧急”与“非紧急”。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
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做好这件事情对自己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兴趣并没有那么重要。)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就是重复,重复就是时间的投入。)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时间。
第2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一个人的心智顶多有1%是基因遗传决定的。
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用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的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
控制大脑:你的大脑非常活跃,并且你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他的指令;所以,甚至在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这样轻易地被你的大脑左右。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努力,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控制情绪: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并没有所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或者是起码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你现在想不明白当初怎么就会为那么件小事痛苦到那个地步?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两个方法:1.把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定期回顾;2.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
所有类似的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当做快乐的事来做,这样大脑就不会触发“遗忘”功能,做所有的事都是这样。
推迟满足感:1.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2.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大多数人的看法惊人地类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的话,那最好要马上有结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欲望,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得各不相同而已。(赌博、贷款、信用卡等等。)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具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拥有耐心。)
第3章 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做每日“事件——时间记录”。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最好的工具:纸笔——只要你确实每天都记录。)
制作时间预算:每项任务设置权重。(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
用列表和清单减少失误。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必要制作列表:原则是,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列表没必要工整,一定要随手可及。)
一个判断标准:这事是否真的重要:真正最重要的任务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1.有人已经做到了;2.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时间的浪费往往因为:1.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2.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有些时候故意根本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世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而对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
第4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
所有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阅读”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人类之外的五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是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某件事“果”发生了,可是我们却难以确定原因是什么,或者反过来,某件事(因)发生了,可是我们并不确定它的结果是什么。
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只不过,在解释物理世界方面,现代科学已经逐渐替代了宗教。今天的宗教势力依然庞大,只是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去了——人文领域。
所有人内心都充满恐惧,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我们害怕未知。
体验:经验主义在一定层面上是适用的,不能彻底否定它地重要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根本局限:1.个体的经验有限;2.群体的经验有限;(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3.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经验相悖的知识或者信息造成的。(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2.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重要一些。)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卸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反对的理由和实例;甚至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
对待老师: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最后,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无论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很多时候,那种喜欢、那种评价其实只不过基于误解。)
改变世界还是改变态度?
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耐心培养记忆力。
记笔记:1.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2.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3.可以用来 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第5章 小心所谓成功学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没有之一。
若影响某一数量指标的因素很多,而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太大,在理论上可以证明,该数量指标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资源的配置应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马克思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1.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2.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
并不是东施效颦的股市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没有人相信自己是东施。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
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其实,“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要把自卑当做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或者竟然真的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
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已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不这么说的人,往往会迅速矫正自己的行为。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1.成功者其实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
2.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1.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2.也有很多人潜意识里希望所有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这样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
认知偏差——大多数人都会具备的一个共同缺陷。
自利性偏差——把成功懒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不妨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控制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这些人往往只是显得平易近人,显得谦虚。)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 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道“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而有些过分急于建立所谓人脉的人,要么谄媚,要么使用亲密的方式称呼大家仰望的人物,等等。)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位置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3.除非有特殊原因,应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4.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5.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布鲁诺宣扬日心说并不是与教会抗争,而作为一个忠诚的教徒,在他眼里,教会已经不配作为上帝的仆人,他们对上帝的理解不同。)
第6章 更多思考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学习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
在做事件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1.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啊这些意外事件;2.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人们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奖励与惩罚。
受到奖励后:1.再次来过;2.见好就收。绝大多数人自动忽视第二个。
受到惩罚后:1.再也不碰;2.挣扎出路。绝大多数人自动忽视第二个。
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
1.在做任何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种种技能;
2.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3.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1.短期:求助他人;2.长期:开始学习;
4.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5.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前期松懈太久,现在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有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
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在时间管理上,最有效的“开源”方法之一,就是尽量同时做两件事,但是必须选择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的交流时间;
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在你决定是否对某人进行金钱帮助的时候:
1.你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钱帮助;
2.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往往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可能不是金钱;
3.你的金钱帮助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可能有去无回;
4.因为你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怨恨你的人,就算你最终提供了帮助他也不见得会真的感激你。
不要试图证明自己:
为什么你明明比身边的人强,却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1.很可能事实上,只不过是你“觉得”你明明比身边的人强而已,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如自利性偏差)
2.人们普遍并不自知。就算你确实比他们强,他们也可能并没有察觉到,因为他们同样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
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或者评论,其实原本根本没办法影响你自己的状态。但是一旦你开始为此心烦意乱,胡思乱想,甚至产生一些无聊的行动,说明你已经被左右,是一个人最可悲的状态之一。
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有必要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因为很多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地感觉”。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因为优秀的方面与不优秀的方面差值太大。反倒是资质在各方面都处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容易自卑。)
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标准是在自己身上还是以别人为参照物?事实上都不是。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聪明与愚蠢的差异,并不依附于个人想法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单独看法就发生任何改变。
要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另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另一个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缺点”和“优点”替换成“特点”这种不带褒贬的中性词。(如账面损失、实际损失。)最后一个方法是适当放纵一下自己。
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以便更好理解抽象事物。大多数人对数学、逻辑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感知这些无形的、抽象的理论会给他们带来怎样有形的、具体的好处——事实上,这些好处本身也同样或者可能是更加无形的和抽象的。
在金钱上,人民不仅倾向于低估未来回报的价值,甚至有时过度低估。
大多数人做事拖拉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以为他们在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所谓灵感源自于积累。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财富决定智商。)
懒惰,是缺乏耐心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代替思考。
想让一个孩子去真正理解“时间终究会越来越快”的这样一个道理之所以无比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类似的现有经验,还恰好有着相反的现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