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红了,连鸟都那样欢喜,“野鸟相呼柿子红”,相互转告,相互召唤。
小时候的我们自然也和这馋鸟一般,三五一群地去山坡上摘柿子吃。在柿子树下找那又红又软的熟透了的柿子吃甚是过瘾,轻轻掰开,透着亮的红色的瓤带着浓浓的汁,咬一口,甜到心窝里。
小时候的我们常常等不及柿子红,在柿子还青涩的时候就会偷偷地摘几个回去,埋在麦子里,过上几天,柿子就变软了,虽然还是青色的,皮又厚又硬,也没有红柿子那么甜,但我们却吃得那么欢喜。
最常吃的还是脆柿子,备上一锅温水,把洗净的柿子放进去,然后这一晚上都要不断地给灶里添柴火,保持水一直是温的,灶里自是不能加那些硬柴火,一般会加一些小麦壳,我们称为“麦衣”,在准备温柿子前,都会先到打麦场去装一筐回来,母亲一个晚上几乎不睡,要往灶里添好几次麦衣,麦衣在灶膛里点着的火似有非有的,闪着微微的小红光。第二天的早上,柿子的涩味就全去了,变得又脆又甜。
蒸柿子糕也是母亲常做的美食,把几个熟透了的软柿子去掉皮,与玉米面和在一起,一滴水也不用加,揉成软软的橙黄色的面团,再团成一个个小圆糕,上面扎上几颗红枣,放在锅里蒸熟就好了。常常柿子糕还没蒸熟,甜丝丝的香味伴着锅上的水蒸气飘满了屋子。玉米面是自家新玉米磨的,柿子和红枣都是我们在山上亲手摘的,每一个小圆糕吃起来都那么香,那么甜!
每年柿子红了,除了在应季的时节吃个痛快,母亲还会把柿子做成柿饼,春节里招待客人,做成醋,成为一年四季的调味品。
那一颗小小的柿子在贫瘠的童年给生活带来多少甜蜜,柿子红了,愿你生活如熟透的柿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愿你事事(柿柿)都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