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突然在某一刻,就不想努力了。
知道学会英语很重要,但还是会不去学。
知道利用下班时间可以提升自己,但依旧是在玩游戏和玩手机中度过。
我们都知道努力这个事情很重要,但有时就是不肯努力。
01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地教导着“凡事要努力,努力才能取得进步”。上学时,我们努力学习;工作时,我们努力工作;因为被灌输的观念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取得进步,这让我们把努力与好结果紧紧地关联在一起。
因此,你把重心放在了用功读书,努力工作上。当你这样去做了之后,没有取得好结果时,父母和领导依旧会说是你还不够努力不够用功,因此你加倍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彰显我们有多努力向来就不是我们的目标。努力,只是我们达成目标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之一。
网上有一种说法,“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没错,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对于后半句,我认为不努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
因为忍受着认知与行为不一致所带来的煎熬。一方面,认知告诉你,要努力,只有努力了才会取得进步;然而,实际上却无所行动。在每一次“放纵”后,都会令自己陷入深深地悔恨和懊恼中。明知道自己目前无所作为,却还什么都不做。
02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努力很重要的,但还是会不想努力?
(1)缺乏足够的自信
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担心自己无法实现目标、害怕选择错误,努力了最终是一无所获。
在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能力和即将要做的事情持着否定态度,当遇到挫折、没能及时得到反馈时,潜意识便会自动验证内心的假设:“没错吧,我真的不行,努力了根本就没有用”。
转而逐渐使自己陷入消极的状态,逐渐丧失努力的动力,最后索性不再相信自己、放弃努力。
(2)没有足够的驱动力
你现在无法行动起来,是因为还没有足够强大的驱动力。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和我说,他要离职,要去大城市打拼,说他无法忍受这里工作环境和状态,雄心壮志地说着他的跳槽计划。过了段时间,问他现在的情况,然而依旧在那家公司,依旧埋怨着他无法忍受工作与生活。
觉得很可惜,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目前的状态,却仍不愿去努力一把。虽然工作状态难以忍受,但每个月都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无后顾之忧的家庭,满足了他的基本需求,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还处在安全的港湾,导致自己缺乏足够的驱动力和紧迫感。虽然意识到要努力改变现状,但却缺乏实际的压力和动力。
人总是会习惯性地为自己选择更为舒适的环境,你自己不先迈出第一步,没有人可以帮你。
(3)没有足够清晰的目标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努力,只是不知道该往哪儿努力。
太多人告诉我们,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平台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制造一个假象,“我现在不努力,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好的目标。努力是痛苦的,是会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为了不让努力白费,所以必须先找准好的目标,一旦找到了,我便会好好努力了。”
没错,好的选择和平台是很重要,但不能成为你在还没找到之前不努力的借口。只要你愿意,你总可以为现在的自己制定一个足以清晰的小目标。比如先看半个小时的书,先跑半个小时步。
03
当自己不想努力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1) 改变自己的认知,努力是一种常态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纠结自己该不该去努力,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达成目标,当他们着手去做一件事情时,就已经处在努力的状态中了”。对他们来说,努力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改变认知,就是要意识到我们并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努力是一种常态,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标配。
(2)主动和自己对话,找到自我驱动力
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学会主动选择、主动思考、主动与自己对话。
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找到促使你想努力的点是什么?然后不断强化它,使它成为你的驱动力。
(3)设定合适的目标,获得有效反馈
太长远的目标会让我们缺乏一定的真实感。
我们需要学会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可以让自己快速完成、立即得到反馈的那种小目标,利用得到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目标方向,并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
当你每完成一个目标时,大脑便会启动奖赏机制分泌出令人产生快感的多巴胺,在一个个小目标执行中不断收获成就感,不断积累自信心。进而,努力便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努力,是会上瘾的。
(4)劳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
长期处于某种状态都会让我们产生倦怠,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强迫自己一直处于努力状态。
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地放松来接受即时的快乐和满足来获得更多努力的动力。我们总要学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频率和轨道。
我是大奔,希望与你一起成长在路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