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相信大家对这段话一定不陌生,它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平实的笔触描绘出作者和父亲之间真挚的情感。
一直以来,“父亲”作为一个隐形的英雄陪伴着我们成长,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父亲节。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节日的“前世今生”。
父亲节的起源
1910年,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节在美国诞生,由约翰布鲁斯多德(John:Bruce-Dodd)夫人倡导。布鲁斯.多德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Spokane)的一个“特殊”家庭。她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自此,家中的一切重担便落在了多德的父亲——威廉.斯马特(William:Smart) 先生身上。
妻子过世后,斯马特开始独自一人抚养、教育六个孩子。或许是参加过南北战争的缘故,斯马特身上保留了许多军人特质:作风传统,性格严谨。多德夫人在谈到父亲时曾说:“他以一种守旧的、虔敬的方式养育我们......他既是父亲,同时又承担着母亲的角色。”
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操持家务。经过几十年的辛苦,他精心抚养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但当儿女们盼望自己的父亲好好安享晚年时,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于1909年辞世。
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艰辛,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在得到当地教会牧师瑞马士(Rev.Rasmus)的赞许后,多德夫人随即向市长与州政府写信,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一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
经过一番讨论,父亲节的节期最终定在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
父亲节的现实意义
“黄香扇枕温衾,杨香扼虎救父”,孝敬父亲的传统古已有之。父亲节的现实意义之一就是提醒当代人们要感恩父爱、孝敬父亲,可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却稍显复杂。
小时候,我们觉得父亲无所不能,他就是我们的大英雄,他会带着我们“骑大马”,会告诉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父亲没有办法继续扮演“大力士”和"智多星”的角色时,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就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会陷入一种困境。
首先,父亲似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若有若无的角色。无论是教育还是陪伴,父亲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时间远不如母亲来得多。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给父亲打电话的段子,孩子一句”爸,我妈呢"压缩了和父亲之间的交流空间,使得父亲变成了孩子和母亲的“中介”。《诗经,小雅,蓼莪》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
其次,父亲在家庭中的“刻板印象”似乎也加深了我们和父亲之间的隔阂。许多父亲不善言辞,在孩子面前总是一副严肃、冷静的样子,使孩子畏于和他们沟通。艺术家宋冬在提到他的父亲时曾这样说:“我和父亲的关系就像君臣一样,在他面前我永远不敢说“不”字。他跟我说话的时候总是:“你不能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用一种非常严厉的语言或高高在上的方式想控制我,我一直在想怎么获得自由,当发生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会用不说话来回答,我心里头一直是惧怕他的。”
父亲节,是一个调和我们与父亲关系的良好契:机。这个节日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提醒我们感恩父爱,还提出了理解父亲的要求。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可能天生就难以像母亲那般知冷知热。我们只有尝试去理解父亲,才能感受到藏在他们淡漠外表下深沉的爱。另一方面,父亲节也在提醒父亲们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他者”。
最后,无论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它们之所以会在世界范围获得响应,是因为其中凝结着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亲情。父爱和母爱并不需要一个标签化的形容词,父爱可以温柔如水,母爱亦可如钢似铁。对于自身而言,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来自父母的爱。
父亲节的确立增强了人们感恩父爱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更应该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平日的一点一滴中表现出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不要让父亲节最终沦为“花式朋友圈晒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