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华语乐坛,最出彩的要数港台的流行音乐,因为语言及文化的关系,似乎台湾乐坛离我们更近些。邓丽君、张明敏、罗大佑、童安格都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声音记忆,其中自然少不了拥有青春阳光外形、活力四射的舞蹈和淳朴励志的歌曲的小虎队。
小虎队一出道就创下了20多场演唱会,场场爆满的记录,迅速红遍全亚洲,仅《逍遥游》和《爱》两张专辑销量就近1500万张,成为了当时台湾最令人瞩目的歌坛新人。
然而这个被誉为华人偶像团体鼻祖的小虎队,他们的出现却纯属偶然。因为在出道前,三人中至少有两人对歌舞表演毫无接触。
因为家中的经济状况频出,又有许多负债,所以从上初中开始,吴奇隆的课余时光几乎都在打零工中度过。他说:“我们家小孩大概都十二、三岁就出去打工,白天上完课,晚上可能就去帮人家洗碗,或者去洗车子,我做过那种大楼的保洁,就是打扫整栋大楼的楼梯,打蜡,一个月可以赚几百块人民币吧。”
13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就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享受着青春的大好时光。可是对于吴奇隆来说,那段岁月却是心理上一道苦涩的伤疤。回顾起当年的艰苦岁月,吴奇隆感慨颇多,因为家里生意失败,欠下了很多钱,经常会有人来家里讨债,把家里闹得是天翻地覆。
为了早点还清债务,他每天大概只睡三个小时。虽然很辛苦,但是一直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就是他希望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是很平静的,没有人会掉下眼泪,没有人会在家里坐着等着要钱。
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吴奇隆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中,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唱歌跳舞更是一样都不会。
在吴奇隆努力打工挣钱的时候,苏有朋则带着1000度的近视眼镜背书做题。他是家中长子,一向都斯文听话,功课优秀。当时的苏有朋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全台湾排名第一的高中建国高级中学。
只有长得酷似张国荣的陈志朋,从小就喜欢在妈妈的理发店里翻看供客人阅读的娱乐杂志。陈志朋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下课后,我会在家里自己举办小型的造型变装秀,除了姐姐帮我缝制衣裳、小配件外,哥哥还会拿相机帮我拍下来当时自认为很棒的艺术照片。”
然而,即便是最早有明星梦的陈志朋,也只是照着杂志在镜子前摆摆pose,或是在哥哥姐姐面前唱唱卡拉OK。
这三位几乎与娱乐圈绝缘,又有着截然不同生活轨迹的小男生,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1988年的暑假,吴奇隆正在台北东区摆地摊卖衣服,因为长相帅气,时常引得一些女生驻足。有一次,却引来一位陌生男人的关注,此人一连三天都来观察吴奇隆的一举一动。这让吴奇隆好不自在。原来,这位陌生男人是台湾一家演艺公司的企划人员,正在为公司招募新人。
遇到所谓星探,这对吴奇隆来说并不是第一次。
然而当时的吴奇隆还是体育专科学校的学生,其柔道和跆拳道都非常出色,在许多专业比赛中有所斩获,教练和老师都将他朝着奥运选手的方向培养。所以,对于这些来自娱乐圈的邀请,他都一一拒绝。
但是这一次,工作人员却转向游说吴奇隆的妈妈,每天给吴妈妈打两三个小时的电话,持续了近半个月。最终,吴奇隆为了家里的安宁,答应去应征面试。
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的吴奇隆,最终却以一个后空翻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也是在这场应征会上,他认识了陈志朋和苏有朋。
当时苏有朋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建中。中考过后,母亲觉得他只会学习,没有其他社交活动,生活过于单一。为了丰富儿子的课余生活,苏妈妈鼓励苏有朋去参加电视台的招聘,应征助理。
三个懵懂少年就这样走到了一起。然而当时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完全是为他人做陪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