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井下带班,回来五点多。
办公室工作做简单沟通,主要是看今天道路运输和污水处理设备的情况,差不多就到下班。
回到房间,看一会电脑,洗衣服,晚上的时间有点松散。
洪这几天忙,也联系的少,有时又有点心里空落落的。
还是要调整好自己,关注好自己的当下的状态和要做的事就行了。
前天了子峰做个电话沟通。
—————————————————————————————————————————
“我执”、“法执”和“钱执”是佛教和哲学中关于执着的三个概念。
概念主要出现在佛教的教义中,用来描述人们在追求解脱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下面是对这三个概念的基本解释:
-
我执(Sakkāya-diṭṭhi 或 Atta-diṭṭhi):
- “我执”是指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执着或错误认知。在佛教中认为,一切众生由于无明(即无知),误认为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存在。这种对自我的执着导致了痛苦和轮回。
- 超越我执意味着认识到无我(Anatta),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可以被称为“我”。
-
法执(Dhamma-upādāna 或 Saṅkhāra-upādāna):
- “法执”指的是对事物、教义、观念等的执着。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对象的执着,也包括对精神层面的理论、信仰等的执着。
- 在修行的过程中,即使是对佛法本身的执着也是一种障碍,因为它阻碍了彻底的解放和觉悟。
-
钱执(虽然这不是一个标准的佛教术语,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财富的执着):
- “钱执”可以理解为对金钱或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依赖。在现代社会中,对金钱的渴望往往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执着可能导致贪婪、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
-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对任何外物的过分执着都会成为心灵自由的障碍。
在佛教实践中,超越这些执着是达到内心平静和最终解脱的关键。
通过正念冥想、智慧学习以及道德实践,个人可以逐渐减少这些执着,从而减少痛苦,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