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教育报上读了一篇有关概念公开课的文章,标题为《不妨给“概念公开课”留有一席之地》。教育报是核心刊物,文章能够发表在这里,显然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是一篇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文章,究竟“概念公开课”要得还是要不得呢?
文章从“概念车”这个名称迁移出“概念公开课”这个称谓的。文章中对“概念车”的解释为:它向人们展示了汽车设计人员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是代表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车型。虽不批量生产,但能给人以启迪。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科技实力和现金设计理念。
由此,作者想到了近年来那些被口诛笔伐的华而不实的“作秀”的公开课,他认为可以创立“概念公开课”专门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
另外,他说:“承认‘概念公开课’的‘华而不实’与‘作秀’是不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即使把学生学过的内容作为‘概念公开课’的授课内容,也不会影响原班级的正常教学,而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他对于”华而不实“的解释是,”华“是创意,是新理念、是心方法的展示;”不实“是指尚未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应用。这样的公开课可以根据设计理念与总站随意选择听课学生与教师,可以“千锤百炼”‘”众星捧月“,更可以尽情展示教师自己或教研团队独特的教学理念与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对公开课有这样的称谓和这样的解释。我很好奇,便搜索了一下这个名词。结果却搜到了一篇《“概念公开课”要不得》的文章。恰好也是谈论教育报上这篇文章的。
至于作者发表了怎样的观点来与教育报上这篇文章的作者进行商榷,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也只能看到题目,看不到文章的全部。不过,很显然,教育报上的这篇文章还是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我个人赞同反驳“概念公开课”的观点。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它与汽车的生产和制造是完全不同的。汽车生产出来,如果有问题,可以召回,采取弥补措施。而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我们尊重学生,就要从尊重学生的方方面面做起。尊重他们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感受。试想,为了达成一节完美的课来“作秀”,而让学生反复上同样内容的课,浪费学生的时间是显而易见的,也会造成学生厌倦的情绪。
另外,最主要的是会变相地教育学生不诚实的思想。老师为了上公开课,拿他们反复练习,最后给领导或听课老师带来一节精彩的、完美的课。听课的人或许不知道,但学生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节假课。那么他们是否会敬佩这样的老师?
参会的老师是来观摩学习的,那么他们是否也学着继续去上这样的假课?是否也会不把耽误学生的时间、精力当回事儿?
还有,老师带着学生一遍遍地演练,上的课看着非常地完美,这样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是最大的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一位外国人在听了中国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提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既然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节课?”
仔细想一想,这个外国人提的问题是不无道理的。因此,我还是觉得原生态的课是最好的,能够发现各种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才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叶阑教授曾说:“一堂好课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 就是有缺陷的。”
人民教育家于漪也曾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因此,我认为“华而不实”的“作秀”的所谓的“概念公开课”是要不得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管您是教育者还是家长,您觉得“概念公开课”要得还是要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