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用易用和滥用,一直在博弈,我们有时候做方案和策略常常会很“深谋远虑”地预测推测到用户的滥用,比如竞争对手恶意注册、垃圾数据、文字超长度等,然后各种安全措施、各种限制条件,哪怕这些问题可能是小概率,哪怕某些限制条件是拍脑袋自己的感觉。
我们甚而会为自己的预见而得意,对没有预见提出限制产生嫌弃,还会扣帽子叫做考虑不全。
昨天在产品思考框架下补了一条,叫做利弊权衡。任何一个方案一定有利有弊。如果都做到位固然是极好的,问题在于很难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可用易用和滥用问题的利弊时如何平衡和选择呢?
今天,再反复地强调下,可用易用性一定高于滥用性。
北京这两天开启看海模式,同远古大禹治水一样,大家似乎都知道治水的关键一定是疏、一定是导,一定不能是堵。
实际上,可用易用就是用户入门使用流的疏和导,而滥用的限制就是堵。为了堵住某些滥用的可能,我们有时候会对正常情况的可用易用流畅度变得满不在乎甚至熟视无睹,因为往往会从后面抬出一个防止滥用而理所当然的理由。为了确保后者,可用易用问题要不就可以牺牲,要不就是正常的偶发概率可忽略。
为什么说可用易用性一定高于滥用性,其实这恰恰是最用户体验和开放的思维模式。产品一定是一个开放生长的姿态,甚至是通过不断试错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就像教育小朋友,圈养起来这不行那不准的孩子一定是没啥大出息的。
如果为了害怕可能的洪水猛兽而闭关锁国,今天的中国不会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核心首先是开放。
治大国如烹小鲜,做产品反之亦然。用户进来使用都不痛快,都没人来,还谈得上什么滥用呢?实际上如何滥用,具体情况也不是通过缺乏依据的感觉预测,而是通过用户具体真实使用的行为得到更准确合理判断的。好比限制字数,是一拍脑袋说10个或20个字,还是放得更宽,然后不断观察用户的实际行为得出更普遍和合理的数据依据呢?
为什么常常给大家说:功能的上线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我们把滥用限制的优先级放在可用易用之前时,就意味着我们的结束思想,水流不下去,要不堵死要不就流到其他地方。更可怕的是我们甚至可能获之不到这种流走。
可用易用性的堵塞和障碍,会让用户兴高采烈地来,恨恨地走,咽一咽唾沫,带走一片抱怨,一次次再别最后成永别。
外来的和尚总是好念经的,顶图放一张亚马逊和google顶级产品经理的原话,好好自检琢磨一下为什么反复说这事。
最后,来段污的,所谓能力就是能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里面有几十户村民,他们每天以打鱼为生,突然有一天河里出现了一只水怪,它每周都要吃一名处女。过了几周,村里路过一位勇士,他几番与水怪搏斗,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于是他决定智取,结果,水怪饿死了......
掌门 艾老师
2016年7月21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