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二,我毫无预兆地遭到了不知名的病毒袭击,在凌晨五点骤然从噩梦中惊醒,而后又昏昏沉沉地一直半睡半醒,发烧发热,呕吐反胃,在宿舍的小床上虚弱得奄奄一息。正是毕业论文的截稿期,舍友们个个忙得热火朝天,从清早七点多便起床收拾出门学习,于是宿舍里只剩下另外一个和我同病相怜,身体才算刚刚恢复,但还是不能见风的阿宾。得知我的处境,她挺起胸脯挽起袖子对我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从言语到行动上的关怀,言语上的关怀在此略过,行动上的关怀主要包括换毛巾、找药、取外卖等等等等。
我其实是一个特别不愿意要别人帮忙的人,怕给别人添麻烦,也怕给自己添负担,就算在那个当下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也忍不住会暗自想,她为什么要为我做到这个程度,我和她原来就是属于这个层次的关系的吗?然后我就想起,之前阿宾有一次低血糖在洗澡间晕倒,我们把她搀回来后,她就着我的手一块一块咽巧克力的时候。是因为那一次吗?
我有时候也会真的很无语自己这些有的没的的想法。
如果要我剖析自己,我大概可以说自己算是个缺爱的人,因为从小在一个持续不断并认为理所当然地消耗我的家庭中长大,我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以至于在和任何人的接触中,对方只要做了一点超过我认为我值得的部分的事情,我就会开始觉得不安——不是感动也不是感激,而是不安。
所以对于我身边的人,我总是会想要清晰地知道我和他们各自的界限和度都在哪里,在我和他们说什么做什么之前,脑海中也总是会下意识地先确认一遍,比如哪些人我可以放心地喊她傻逼当她爸爸,哪些人我则必须“您好在吗谢谢再见”一套客气三连。这一点我想大概会有很多人和我相同,不太一样的是,如果对方不主动向前推进这条线,那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永远停在这里。我做不了主动的一方。
细数一下我现在身边关系最亲密的几个人,在我们最一开始熟悉的时候,好像确实都是由她们先主动向我伸出手来。人们不是常说朋友和恋人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家人吗,然而对我这种选择相对被动的人来说,最后的结果倒也还算不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数一数似乎不过就那么几种,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简单定义。Al是我主动定义的第一个“最好的朋友”,Vv是第一个试图认真了解我的朋友,哔哔是陪我相处时间最长的朋友,而M是……M就只是M啊。
那些不够了解我和他的人,他们总是会玩笑或真心地对我反复说同一句话,“你们怎么还不在一起”,而我那句同样反复多次的“我们不是那种关系”对他们来说便显得太过单薄。但对于知道我们之间故事的人,也就是我身边的所有称得上亲密的朋友,便都会跟着点一点头,附和我说一句,“也对”。我想,或许就像不是每一段关系都非要安排命名,我或许也不该再按自己的想法对关系画黑白分明的线。
在我的毕业论文的最后致谢部分,我写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们,写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闪过一个又一个名字,有的熟悉且亲切,有的却早已经离我遥远。我写,“感谢你们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支持我,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陪伴我。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尤其感谢我的朋友M,是你陪我走过了每一个低谷。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