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前不久,听到樊登老师的演讲,也曾提到此观点。当时就有些感触,如今这凡事求快求利的时代,或许已然财富自由的人更能实现学习仅悦己,于年轻人而言,很难单纯为了好奇心而学习了。
即使是长者,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学习修身呢?或许,更多是为了管理好企业,团队,家庭。甚至仅仅是想更好的改善他人,而不是自己的修行。
今年袁隆平老先生离世,几位院士也相继离世,大家之所以如此震撼,且久久不能释怀,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依旧有学者。
是我们被周遭随处可见的利益现象蒙蔽了双眼,以为所有人都只是在疲于奔命,却不知道,其实还有那么多人一生终其一生,也只做一件事。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夫子说的“古之学者为己”,是指通过不断拓展认知,反思自我,让自身获得好的改变。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精进,由此而产生由内而外地自主学习力。
“今之学者为人”,放在日新月异,高科技发展的21世纪,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学习似乎更多变成一种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不是出于好奇和探索的源动力。
从小到大,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教育是,你必须学什么,不然达不到升学要求,考不上大学,也就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考上大学以前,父母、师长都严格把控我们的学习态度。似乎不爱学习,成绩不优异,就无药可救了。大部分老师对待优、差生的态度必然是天差地别。
自己作为中游人士,相对处于安全地带,但也就姥姥不疼爷爷不爱。当然,对学习自然没有学霸们那么热衷。学习更像是待完成的KPI,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因为它决定了未来能过怎样的生活。
但不懂通过阅读来增长见识,提升思维与认知,也就没有足够高远的志向。人生KPI不仅简单且毫无生气,根据那个无知的头脑所设想的未来,考个相应的等级即可。
所以,庸庸碌碌从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是认知低下的恶果。
直至毕业工作,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开始学习各种旁人看来无用的东西,才发现,原来学习如此有趣。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感受未知的世界会带来各种神奇的体验。
当学习仅仅是为了一步步完善自己,延伸未知的边界,对这个世界对自己也都会充满好奇,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倒充满了幸福力。
学习的源动力是来自于好奇与探索,而不是各种考核和硬性指标。希望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和老师能不再重复我们的过去,愿下一代保有对这世界的好奇,而不是仅仅将学习当做度过人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