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开学前的时间,在女儿的要求下,我帮她报了一个羽毛球七天强化训练班。
女儿已经陆陆续续打球一年半的时间,保持了每周一节课的节奏。
因为作业比较多,而且场地限制,女儿几乎在家没有自行练习过,因此,进步也是缓缓的。
女儿喜欢到体育馆与小伙伴打球,在她看来就是一种玩耍和放松;而我呢,基于让她保持运动量的出发点,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单纯从打羽毛球的成绩来看,我们几乎是零期待的心态,所以很轻松就训练了一年半。
但是,经过七天强化训练,女儿羽毛球水平可以说是肉眼可见的突飞猛进。
她开心得不得了,我能感受她强烈的兴奋感与成就感。
于是,有了今天的复盘。
说是复盘,其实是几次我接她的通勤路上的我俩之间的闲聊。
01
质变必须通过量变的积累
大概打了3天,女儿回家路上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打球终于找到了感觉了。
我问女儿,什么是感觉。
她想了想告诉我,能够不由自主地跟上球的节奏,并且能够不急不慢地到该到的位置,然后发力。
哇,这不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不需要用判断做事情,而是熟练到用直觉嘛。
我接着问女儿,那这几天集中训练太重要啦,咱们早知道就早点报集训,甚至前面一年半的功夫都可以节省下来了。
女儿马上反驳我道:
“妈妈那样肯定是不行的,你知道这一年半有重要吗?
不仅让我学会了基础的击球、跑动的动作,锻炼了我体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耐心。
你知道吗?
真的有时候接不到球是非常气馁的,可是我再一次又一次接不到球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耐心。”
嗯,我对女儿的反馈给了大大的点赞。她非常清楚一件事情要做成功是需要足够的积累的。
接着,我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吃了七个馒头才吃饱,就感叹自己太傻了,应该直接吃第七个就好了。
女儿听了乐坏了,跟我说,妈妈,怎么会有这么滑稽的人哪?
我说,第七个馒头与你打羽毛球的集训是不是一件事情啊?
女儿若有所思地说,对呀,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女儿不理解地看着我,问我:“什么叫量变呢?”
量变,就是你一年半慢慢地训练积累;质变,就是你发现有一天自己突然打球有了很大的进步。
女儿对我点点头总结道:“妈妈,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啊,没有前面的过程就不会有后面的进步。”
02
困难时是成长的最佳时机
集训完了之后,我问了问女儿,这一年半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要放弃的时候。
女儿对我说,有的,比如,当定点接球改成跑动接球时,突然觉得好累,球也不容易接住,所以很想放弃。
那为什么又没有放弃呢?
因为训练了几节课以后,感觉自己体力就完全可以跟上了,不累了,接球准确率也渐渐高了。
所以,这就不是问题了,也不需要放弃了呀。
我听着女儿这样说,突然想起曾经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士兵突击》。
许三多每一次换一个新环境时,他就像死过一次一样,当自己不得不去面对新环境时,他的执着与韧性,又让他在新环境里不仅游刃有余而且熠熠生辉。
其实,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一般来说就要面对新的挑战,如果这个时候当逃兵了,可能就错过了成长的机会了。
比如,我最开始在事务所工作时,基本不做业务拓展的工作,自己只负责做业务。
后来,离开事务所自己创业了,不得已硬着头皮学着自己去拓展业务,真的打开自己新的认知,原来我还非常擅长拓展业务。
现在想来,有些接受“苦难也是一种财富”的观点。
以前觉得这就是鸡汤,确实,这么多年体会下来,真是因为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困难,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就如同女儿打球一般,如果在“定点接球”改“跑动接球”时就退却了,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提高,也体会不到“找到打球的感觉”的快乐了。
03
打破“循序渐进”固定思维
最近半年陪女儿练球,她常常被我搞得很烦躁。
我虽然不擅长打球,但自我感觉已经观察了高手打球,还听了老师讲解的要点,就一直在她打球的时候,在旁边大声叮嘱她,手伸直.......
女儿跟我聊天说,之前我总在旁边喊她伸直手臂,她都不知道怎么打球了,导致一听到我喊,就更慌张了。
谁知道这次集训完了,不知不觉手臂就伸直了,因为她要击球在高点,且要适合发力的位置,手臂自然伸直。
女儿这么一说,我突然有个很深的感触:其实有的事情并非一定要循序渐进。
在我固有思维里,要打好球必须要拆解动作,每个拆解动作都训练到位了,也就是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后面进步的空间。
所以,我一直纠结她的手臂是否伸直这一点上。
实际上,手臂伸直这个动作反倒是在她找到一些打球整体感觉后,自然而然改进的,也就是,后面的整体促进了前面的基础动作的改进和巩固。
这个事情给了我一个启发:当事情进展不顺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过分追求完美,可以往后推进,很可能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前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聊“打羽毛球”的事情,女儿自己收获了“不要轻易放弃”,“要想有突破必须要坚持”的观念,我想这些观念也不会不断迁移到其他地方。
而对于我来说,至少不那么纠结过程,很多事情可以先朝前看往前走,即使不是按部就班,有时候也会水到渠成。
这次交谈,让我们两人都得到了成长。
我想,这便是父母与孩子,互为老师。
作者丨春风
编辑丨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