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上班的时候,雨总让我们去把车上的不良品搬上来看看。打开一看,我们也是吓呆了,整整有一小箱,一百五十多件。虽然后来我们自己再次重新检验发现,有些其实都是良品,并没有什么问题,也被回来了。当然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不良品上,有些不说导通,就是外观都有很大的缺陷,却没有被发现。
如此重大的外观漏胶现象,雨总很生气,认为这个就是失误就是员工的失职。其实我是很不高兴的,然后跟雨总解释说外观的缺陷,生产和品质都有问题,也及时我和车间主任雷工都要负责任。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就完全是生产员工的问题。雨总的意思就是说员工没有完成自检的工序,或者根本就没有做这个动作。其实我刚来这里不就,我不知道员工还有一个自检的要去。但是不管怎样,我对工序的理解就不是这样的,当时我就反驳说,我们生产不能去指望员工的自己的首检。或者就应该取消员工的自检任务。因为在长时间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中,员工很容易就产生走神的或者忙忘了情况。从专职专员的角度,生产员工应该只是负责生产,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自己的生产效率。如果给他安排了每个自检的任务,无意会降低生产效率,而且效果还不好。最好的办法是安排专业的品质人员对产品按照技术标准进行详细的检查,有他们去把控出厂质量关。
最后雨总说根据外面的消息,有些工厂的生产效率很高,相同的工序我们每个小时生产500套,但是别人却可以生产800套,甚至1000套。当天晚上我就默默的记下了这个疑问。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跑到生产车间,拿着手机打开秒表,盯着这套工序进行统计记时。确实如雨总所说,一套产品需要30s,一次生产四个,那么一个小时就生产480个,而且还是满打满算,我估计最多不好超过500个每小时。如实我在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动作时间,其结果如下图:
整个过程是由一个工人完成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注塑机利用的时间只有10s,但是完成其他的动作时间是20s,在这20s中注塑机一直是出于等待时间,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需要改进,很显然实在20s中做文章。当前的动作已经没有办法去简化了,只能讲详细的动作进行排序,最后给出的新的方案如下图:
完成这套流程需要的时间是18s,其实这个很可能已经快接近极限时间了,能到达的话产量就是800套每个小时。但是这个时候需要增加两个人工人,他们的工作是并联的关系,并不是之前的串联,同时需要增加模具的镶件。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工成本增加25%,产量增加60%,水电等消耗平摊到每个产品降低37.5%。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完美的方案,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我兴冲冲的拿给雨总审核的时候,他简单的表扬我做事的分析方法,但是直接否决这个方案,就一句话:工序的成本并没有降低!我当时一脸懵逼的表情,完全不明白是啥意思,PPT上不是明显的计算了成本吗,很显然是有优势的,怎么又蹦出个工序成本。
工序成本简单的理解就是每道工序的成本。针对这次的具体问题,其实就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我一个人员工的产量是500个,你增加了一个员工,那么产量应该是1000个,那也只是持平,应该大于1000个,工序成本才降低了,才具有优势。这么安排两个人总体成本甚至还会上升。你想想,由于有了两个人员工同时完成这道工序,产量的确是提升了,但是对应的前面的工序和后面的工序是不是也要提升,对不对,假如后道工序是测试,那么值我安排一个人测试就够了,现在我必须的两个人同时测,但是两人测试,你们这道工序产量又跟不上,因为测试简单啊。就是说你简单的安排两个员工增加了产量其他的配套的也要增加人,所以你的产量增加对应的是增加了一批员工。所以工序成本并么有降低。怎样才算工序成本的降低呢,简单地说就是在第一张图中,如果你能设计一种方法,省去其中的一道工序,或者降低某一到工序的时间方法,总时间由之前的30s降低到20s,还是一个人做,这个时候的产量虽然只有720个,但是整个的工序成本是降低的。这既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最后结果就是,如果公司突然遇到了大单子,而且接着必须要交货的情况下,你这个方案是可以顶上去,解一时之需。但是如果单子按正常流程走,那么在不能降低工序成本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状态是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