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儿
文/兰雪
最近因生活工作的脚步忙乱,好久没有沉下心来看简友的文章了,很是抱歉。
今天简书看了简友阿燕的《没有“母校”》让我感慨万端。阿燕用戏谑调侃的语气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中学、师范所上过的学校无一幸免地消失了。阿燕的经历和我何其相似。读者她的文章,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小学时的母校,曾经坐落在娘家村子东南角的一块高地上。那里倾注了我人生多半部分的求学时光。我曾经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一初二的求学生涯。也曾是我学校毕业最初的工作单位,那里留下了我工作最初三年的教学生涯。它是我开始工作的启航地。好多年前随着国家移民工程的启动,我们的小学搬迁了,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新移民住宅区。每每回到娘家,路过那块土地,总有一种深深的依恋和感慨!
初三那年,随着乡镇初中的合并,我们村子的初中同邻村小淮初中合并,我便开始了他乡上学的初中生涯,那个初中我上了仅两年的时光,在那个知识改变命运,工作便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的时代,年幼懵懂的十三四岁年龄,在那里留下了我初三人生辛苦求学的奋斗时光。那个贫穷的年代我没有上高中,经过拼命地发奋学习,我荣幸进入了师范学校。时代的变迁,那所九制校,也被乡镇学校撤乡并镇的时代潮流所淹没。小学初中全部撤走。留下的学校空壳,被改建成一座新型的孝亲敬老院。
四年师范就读生涯,学校是本县一所姓李有钱人家的老宅院里改建而成的,我们的宿舍就在四合院子里,当时并没有留心那些精雕细琢的古建筑,一心低头只读圣贤书,我们之后,还有两届学生在那里就读。之后便彻底的把师范学校迁移到市里了,几年的时间,我们的母校摇身一变,成了客流如织的名胜风景区——“李家大院”。
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一路走来,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我的母校,一个个便淹没在时代改革的潮流中,每每故地重游,路过曾经那些母校的故土,心情莫名地复杂沉重,总有种深深的依恋和感慨,似乎是远去的孩儿有种无家可归的忧伤!面对如今趋城热的上学大潮,我现在工作所在的乡镇初中,生源也在每况愈下,正面临着又一个“母校”的消失。也许若干年后,生活中便又多了一大群无家可归的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