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不尽人意的年代温柔以待。
今天河北高考出分,无论成绩如何,生活总要继续。对于去年的我也是如此。
在高中时喜欢上了读书,确切地说,是在中考结束后,被迫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过着修行似的生活,没有手机,没有朋友,每天往返在寝室与图书馆之间,那时还斗志昂扬,对高考有着无限的憧憬,每天的任务就是学,学习久了也便没了学习的兴趣。
后来就在图书馆找书看,探索图书馆也是一种乐趣,那时胆子小,一天只敢去熟悉的地方找书看,那些全是非线性、代数一堆图画的书库我是不会去的,光顾最多的就是社科文库。
最开始读的是《活着》,早上八点找到的,一直读到下午,读完后怅然若失,长时间的看书大脑不由短路,但我知道我是想要说些什么的,于是就去公园闲逛,自言自语,却又无从说起,直到后来语文课上,我分享到“活着是一种低于庄子的逍遥,却又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道意”,尽管我依旧不懂什么是“活着”,只是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理解,无法言语。
有本《左撇子的杀意》,大概是有表达内容的,我不记得了,想看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我是左撇子。那时候喜欢看传记,三毛、张爱玲、海子等等,喜欢海子的“春暖花开”,那时隐隐觉得自己是懂海子为什么自杀,也知道写好诗歌的缘由,但不想赘言,亦不想揣测,期间看到过一排金庸的书,只是没来的及看,就匆匆错过,还有一个英文书库,后来因为生词查不过来就放弃了。
高中是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的,但我却读完了苏轼、泰戈尔、丰子恺、余光中、毛姆、钱鍾书、杨绛、还有一些史书,这让我想起了语文课上不听课看书、体育课看书。自习课看书的时光,也多亏了我的室友,能在每晚容我打着台灯听我读书、中午也会留在寝室陪我看书(大部分原因是回来睡觉),直到高考。
失落的时候会去读书,生气的时候会去读书,读书总让人变得温柔,此时少有读书的我就是反例。
我喜欢在阳光所能触及之处读书,夏天偏热,冬天偏暖,冬日下午读书时候刚好,阳光正暖,猫也常倦,我印象中是有猫的,早上被窝里毛茸茸的那一坨,后来我特意盖好了被子,于是成了枕边、被窝上的一坨。猫与书,绝配。
如今清晨的钟楼阳光正好,只是包里没有了书,目标也径直D401,但我不觉感伤,事实上,我早已不再感伤,一个读过书的人常常平和。
喜欢听人讲故事,或者倾诉,喜欢与人散步,说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说,偶尔虚度时光,虚度有时该虚度的时光、喜欢365读书,每天早晨或者晚上的男声或女声,喜欢晚霞,喜欢路灯、喜欢生活中一切的温柔。
后来细细想来,要写的不是书,是种温柔。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矮纸